中西文化根差在哪?
苏哲之:真正的西方哲学家有可能会疯掉,而中国哲学家却不可能,因为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关注的是“世界如何”的问题,主旨是学以致知,它不关心人的内在与外在世界平衡的问题,而典型的中国哲学家则关注的是“我当何为”的问题,主旨是学以致用,它追求的是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状态。
千里雪:一个从“根上”看问题,一个从“梢上”看问题。
吴青萍:中西观念文化(哲学为其顶冠)的根本差异是科学性的有无或强弱。从思想上看,科学性即是思想的信仰性、超越性、求真性、进取性和创新性等。反之,非科学性即是思想的世俗性、现实性、求书性、守成性和守旧性等。除此科学性的辨识标准,另外采取什么“世界如何”与“我当何为”,或者“根上”与“梢上”,以及其它什么西方文化“具体性”强,中国文化“综合性”强等来界定其差异性,就都显得表面化片面化碎片化,一概很难用诸多事实周延自洽地演证。
多才多艺:信仰性和求真性本身就是冲突的。
吴青萍:所谓信仰性,即是讲崇奉的思想观念具有超越(世俗意识、现实意识)的属性。所谓求真性,即是讲其追求真相真诚真话真实真理的观念属性。比如传说基督徒一直以来就常有两大求真任务。一是求“天启真理”一一寻证上帝所在。二是求“自然真理”一一寻求外界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而世俗文化于此则是无所力求的。相反,大家更多时候关注的是求书求典(经典权威是怎么说的)求功名求实用。
Voicewh:科学性差异确实是一个指标。国人不坚定信仰科学的背后是宗教文化。中国文化核心思想易经及其之后的儒释道从根本上是反科学的。而西方的基督教则在底层逻辑上和科学是共生的。在基督眼里,上帝就是脱离世俗的哪个代表一切的真理。追求真理的最终目标,从逻辑上一定是最终到了上帝那里。所以中西观念差异的根本是宗教观的不同。
吴青萍:是呀!中西文化的根差(根本差异)如果真正追究到底,就会直指其世俗观与宗教观的不同才行。而这种世俗观与宗教观差异的本质,则还是基本性思想意识(“思想基础”)有无超越性,乃至科学性。我们许多思考诸此问题的好者,往往由于深陷传统世俗文化的彀内(满以为世俗文化就多好,宗教文化就多迷信不好,以此先入为主的基点来想问题),或者局限于学界一些相关的片面性认知陈见,而不能尽量站上各种文化文明的思想顶高视角来观察思索,于是乎,便很容易就事论事、浅尝则止、失毫差巨地乱下结论了。
有两个显例就很说明问题。一是对人家的宗教改革及其启蒙运动,许多世俗的人们就常常片面地认为那是西方离弃宗教,走向世俗的过程(倾向)。其实,此真相主要并非这样。从本质上看,应是教会的长期专权滋生了严重的官僚主义(贪腐普遍、等级盛行、文牍主义等),所引起一次改进改革运动。从思想上看,则是滋生、扩散和传布平等、独立、自由、“因信称义”、勤劳、节俭等等先进性观念意识(当然也是超越性的,也属于信仰性范畴的)的过程。这从西方宗教(教派)的分蘖和治下地区的兴衰好坏可见端倪。如拥有更多先进意识的新教治下往往就比旧观念较多的天主教治下更加发达。
二是回顾一下人家科学(假设、理论)萌发的温床——大学的发展演变情况,它追根溯源还是其宗教信仰中一以贯之、历久弥新的求真意识所流布滥觞之结果。从古希腊爱智慧女神麾下诸多思想前驱孜孜不倦,甚至无视各自生命(如阿基米德)而“独一份”地诞生了其系统性的科学理论,到现代诸多大学的科学家们淡看个人名利,终身奉献科学事业,其内涵的精神所在无非还是它的宗教信仰思想。所以者,他们能够从最初的神学院(研究)便一步步演进成了现代性的大学。思写于此,我不禁便想起了他们多位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都有其神学研读的经历。像掀起宗教改革的路德,就曾经历了神学院的学习,还是一位牧区的职业人员。他的所作所为,说到底,应该与其宗教教义中追求真善美的超越性思想引导有着因果性必然联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0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