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使用同样的词汇,有些内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古代,说到床。“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里的床,就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床有一定的差别,更多的时候,它是坐具而非卧具。同样是游戏,我们60后和70后,默认的是对抗性极强的小孩子们打闹玩耍的肢体游戏,80后和90后,默认的游戏使电子游戏。有的是任天堂、红白机。现在的游戏则默认为电脑游戏,或者进一步确认是网络游戏、抑或手机游戏了。

?
时代越来越发展,科技越来越进步,教育越来越文明,就是游戏也越来越规范。有时在网上输入“童年游戏”,你需要进一步标明是什么年代的游戏,找的是我们这些每天乱跑乱跳,满世界疯玩,爹妈放羊一样把我们养大的这些60后或者70后孩子要玩儿的游戏,还是开始被各种动画片儿彻底征服的80后、90后要找的电子游戏。
好在现在网络发达,输入“童年游戏”,映入眼帘的是满满的回忆杀。
纸飞机、推铁环、丢沙包、跳皮筋、“东南西北”、跳房子、老鹰捉小鸡……这些游戏,对开发孩子的智力、体力,培养团队精神,都有相当大的帮助。有些游戏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相互之间的肢体冲撞在所难免,我相信指导老师会平衡好、拿捏尺寸好这些游戏活动的尺度的。

?
我觉得,游戏力的开发无疑会受益终生。但是设计和实施(肢体)游戏方面,这些年,整个社会都仿佛在退化。在家长眼中,现在孩子越来越金贵,孩子们彼此间的争执,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都是我们特别需要考虑的的细节。
当年我们耳熟能详的童年游戏,现在恐怕,很难被教育部门所允许。

?
比如“骑马打仗”。
两队人马,红军一个孩子A骑在孩子红军B的背上,大喊“冲啊!”蓝军A和红军A,扭打在一处,蓝军B或红军B扭打在一处。互相较力,以勇者胜。
比如“攻城”
两军对垒,各有成员若干。各画一正方形区域,在各自区域一角插上军旗,谁先拔掉对方的军旗者胜。比赛开始双方各显其能,按照彼此事先设定的线路奔跑。奔跑到位之后又进行,一番激烈的角力。彼此商定规则,输者认罚。
(此游戏规则简单,对抗性极强,)
又比如“打杰克”(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叫法),将一个小木棍。削尖两头,用一把菜刀状木板,将小木楔子,击打到远方。有对方目测距离远近,对方认同则得分,如果对方不认同的话,则需用小木板为尺丈量远近。
(此游戏规则较复杂,但结果反复反转,对抗性强,十分刺激)
比如“骑毛驴”
竞赛双方分为两队,甲乙两队轮流出赛。甲方先出一人,靠墙站立,第2名选手,俯下身子抱住对方的腰部,第3名选手又俯下身子抱住第2名选手的腰部。第4名选手,又俯下身子抱住第3名的选手的腰部,以此类推,形成一道人龙。
竞赛的另一方,紧急奔跑,跃上对方团队的人龙,双方比赛,以谁能坚持到最后为胜。
(这个比赛对抗性不强,但协调性要求甚高,考验弹跳力度和腰部的柔韧性,有一定的危险性。)
……
还有许多许多,有些确实是高危险性,需要取缔,另一些则需改良危险动作,尽可能地去芜存精。

?
?青年的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将游戏默认为电脑游戏或者手机游戏的少年,是否也要适当的体会一下“野蛮游戏”的对体能的高强度要求呢?是否也应模拟一下未来在真实的社会搏杀呢?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12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