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首先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学有了系统的认知,可谓相见恨晚。之前对于经济现象和活动有很多困惑,也看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经济学读物,专业大部头无聊又艰深,业余的似是而非,不是娱乐就是坑人。对经济学原理始终没有头绪和清晰的认知,也因此在经济实践中犯了很多基础性的错误。例如:在充分竞争市场里,做广告基本是没有用的;土地、房屋、劳力等基础生产要素,在经济向好的情况下,必然通胀涨价,2010年左右,没有抓住机会投资房产等。
有了这本书的指引,结合实际,慢慢对经济有了更深的认知,对于网络和媒体上各种骗取流量的财经观点、忽悠人的经济学大V有了基本的免疫,哪怕你讲得再天花乱坠,如果不符合经济学原理,也还是忽悠。因为这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是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实践和学术争峰检验过的,更为坚实可靠,挑战这些原理和常识的观点和人,大部分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别有用心。
由于经济学已经非常学术化、数学化,对普通人非常不友好。虽然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如果用文字表述并不是很复杂和艰深,以大部分成年人的社会经历都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但由于合适并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物太少,加上经济学是显学和热门,利益丰厚,许多学者和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滥竽充数,更甚者利用学术进行诈骗,比如那个翟山鹰,这些人只讲概念、名词和结果,不讲原理和推导过程,故意营造经济学的神秘性和高大性,导致大众对经济概念非常模糊和的混乱,经济学常识普及程度非常低,方便了这些人在里面浑水摸鱼。
而《人人都爱经济学》就是这样一本既通俗易懂、又有一定专业深度、且系统的一本经济学普及读物。尤其适合中国人阅读,这也是我做这个读书系列的原因之一。根据经济学,经济的本质可以说是人性的反映,而财富的本质可以说是福利,加上无处不在的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经济博弈,经济中有太多的设计和算计,我个人理解,抛开历史和先天资源条件,这就是市场经济贫富悬殊现象的基本原因。作为普通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安全和福祉,真的建议看看这本书。
注:经济是社会的底色,也是政治的底色,本身也是文化和政治的反映。中西经济表象有所不同,由于国家激烈博弈,很多经济现象是扭曲的、反常的,但回归底层经济学逻辑,却是相同的,建议不要用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看经济学,更关注底层的经济学原理。当年伊拉克失去政府后,但民间的经济活动一刻没有停止过,也不可能停止,因为人们要生活。
《人人都爱经济学》推荐指数:
易读性:4星
深度:4星
实用性:4星
总体:4星
经济学家王福重的《人人都爱经济学》,自2008年8月出第1版,当年也是畅销书。现在是2022年,十几年后回头再看这本书,并不过时,因为里面主要是经济学原理和框架。在经历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经济的博弈和摩擦,依据这些框架知识,可以系统地梳理一下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反思得失,对理解当下全球和中国的经济的问题,展望未来,应该大有好处。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作者直言:“……(经济学)通俗读物,有外国学者写的,也有本土专家的作品。坦率地说,它们并不如人意:外国人写的,以外国文化和共同认知符号为基础,中国人,特别是普通读者读起来,有一种文化上的隔膜感,觉得不亲切。本土的东西,有的属于自己过去的散文性文章集成,不能给读者系统性的知识;有的虽则注重到了趣味性,但是在通俗和深刻两者结合上有所欠缺,读起来也不甚过瘾和透彻;还有的书,实际上是把经济学娱乐化了,热闹则热闹,不过读的后果却恰如竹篮打水一般。
虽然经济学是舶来品,诞生成长于“西洋”之欧美,100多年前经“东洋”日本传入中国,但是经济学的思维是全世界的,比如司马迁和桑弘羊就都有精彩的经济思想萌芽。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门最入世的学问,经济学应该能让自己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所以,我萌发了写作的初衷。中国文化的背景、通俗的形式、严谨科学的内容、完整的体系,是我创作的标准……”
序是这样说的,表达了作者的目的和意愿:本书写给所有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士。
经济学俨然已经成为一门科学,从1969年开始,著名的诺贝尔奖中就设立了经济学奖。
既然是科学,就得有严肃的外表,所以,即使是最基础的经济学教科书,也充斥着定理、模型和统计数据,让人望而生畏。这些枝枝杈杈把经济学特有的卓见和盎然都给遮蔽起来了。本来是与大众最切近的一门学问,却主动远离了我们。
于是,本书用浅近的方式,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方式,让读者直面经济学的本来面目,感受经济学朴素的美妙和深刻。
本书的目的,首在让读者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而更重要的,则是让读者对世界、社会和人生有更新的体会,从而更快乐!这实际上也是经济学本来就有的功能。
王福重
2008年5月于北京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10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