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收音机的普及率已达到了顶峰,在群众的生活中处于霸主的地位,广播电台毫无疑问是群众了解新闻、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的第一位的渠道,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电视机的普及率直线上升,广播电台的影响和地位都迅速发生了剧变。

但是那些温暖的声音,至今依旧在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记忆深处,始终不会消逝。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是那个时代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主渠道,如今回顾当年脍炙人口的一些电台栏目,当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全国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方明
时至今日,这个节目依然还在,这多少对曾经守在收音机前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慰藉。当年,了解各种消息和新闻,多是通过这个节目,老播音员方明、钟瑞、于芳等给听众留下深刻记忆。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机处于逐渐普及阶段,纸质传媒本身又存在着时效性不强的问题,掌握新闻消息,这个节目毫无疑问具有主渠道作用。
如今,很多人还保留着早晨六点半收听这个节目的习惯,这比网上浏览有温度。
二、《小说和评书连播》节目

叶咏梅
当年,这个节目大体上是在中午十二点半,播出时长半个小时。评书《三国演义》、《烈火金刚》和小说《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等都是通过这个节目播出的,通过这个节目,听众知道了袁阔成、张家声、李野默,也记住了一个名字,那就是这个节目的责任编辑叶咏梅。
这个节目的收听率在当年绝对是极其之高,可以这样认为,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几乎没有人不曾听过这个节目的。
这个节目也会播送一些连续广播剧,现在模糊地记得,一部广播剧《红楼梦》似乎也是通过这个节目播送的。
后来这个节目进行过细化拆解,分出了《评书联播》和《小说连续广播》两个节目。
三、《午间半小时》节目

虹云
这个节目是从1987年开始广播的,属于综合性节目,据调查,在1993年,这个节目的收听人数高达4、9亿人。
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是虹云和傅成励,他们的声音陪伴了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以及在那个时代奔跑逐梦的人们。
这是新闻时事谈话类综合节目,激情洋溢、生动活泼,打造了一个金色的品牌。节目从正午十二点开始,依稀记得,节目中还有很短的公益性的广播短剧,如同一个寓言,给人以教益。
四、《电影录音剪辑》节目

夏青
这个节目非常受文艺青年的喜欢,现在回忆起来,应该是在下午两点播出,而且是与戏曲曲艺节目隔天播出。
那些年,这个节目播送了非常之多的经典电影录音剪辑,既有外国经典,也有国产电影,比如国产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到中年》、《黑炮事件》等等,再比如《铁面人》、《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等外国经典电影。
这个节目在当年文化传播上可谓是居功至伟,使不能经常看电影的人们接受到了电影文艺的熏陶,也将世界文化做了最大程度的普及。
五、《每周一歌》节目
这个节目承载着很重的情怀,是很多文艺爱好者学习各种歌曲的老师。很短的播出时长,却将优秀的歌曲传送给广大听众,让这人世间添了更多的欢声笑语。
六、《阅读和欣赏》节目

铁城
通过这个节目,听众了解了古代诗词歌赋,掌握了基本的古代文法,同时也记住了夏青和铁城等老播音艺术家。
如今看来,这种节目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是极其有意义的,然而如今这种节目似乎沉寂和零落了。
很怀念这个节目,因为通过这个节目,我知道了很多自己许多年后才能知道的文学故事,也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朗诵。
七、《小喇叭》节目
这是童年的深刻烙印,无法消除,始终在记忆中鲜活。
当年大约是在下午的时候播送,欢快而且特色鲜明的开始曲,在记忆中那么灵动,那么绵长。
孙敬修爷爷讲故事,曹灿叔叔讲故事,依稀记得还有一个邮递员叔叔,总之都是童年的最美的声音,最美的回忆。

孙敬修爷爷
八、《星星火炬》节目
如今,这个节目已经没有了。这个节目对应的是上学后的少年,大约是在下午五点半左右播出,寓教于乐的节目设置足以看出当年对孩子的教育是多么上心,也足以看出当年的孩子能够有时间收听这个节目是多么地幸福。
九、《祖国各地》节目
这个节目对了解各地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非常有意义,属于知识类节目。
当年,大人们很爱听这个节目,可以满足足不出户的旅游。
十、《今晚八点半》节目

雅坤
这个节目也极具经典意义,1987年开播,以听众点播的内容为主,涉及音乐、曲艺、电影剪辑、人文知识等多方面内容,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遗憾的是,这个节目已于1998年12月31日停播。
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是雅坤,节目开场曲是”千里电波送五洲花讯,万家灯火唱四海欢歌“。
这是个文艺类综合节目,给听众最温暖的抚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9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