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中学时,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及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让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参加工作以后,职场中的尔虞我诈,使得我愈发地佩服苏东坡。
他那种淡定从容的心性,深深地影响了我,使得我能够从容地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困境。
东坡居高位而不傲,遭贬谪而不悲。那种起起落落对他的人生似乎毫无影响,这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啊。
于是闲暇之余,我又开始研究起了这位与我相隔千年的人物。我希望从他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中,寻找到可以适用在我身上的一些影子和足迹。
东坡就是一位不被环境所改变的人,无论他无论身处何境,内心仍然保持本真,守能够守住自我。
他明白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也许大道理谁都懂,但是真正能够将道理与生活融会贯通的人物,可谓屈指可数。

找寻东坡的足迹:处波澜而不惊,处繁华而静心。
相信许多人都渴望着一种静心恬淡的日子。无论处境如何地变化,只要做好该做的事,再去做想做的事。
不要问结果,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对于该做之事,只需做到问心无愧。而对于想做的事,常常要分析其利弊,做到适可而止。
常常,我们需要在该做之事和想做之事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他们达到综合最优的状态。
但是事实上,却很难找到那个平衡点,人们总是偏向于自己想做的事。
而苏轼却经常能做到这一点。他还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但他同时又有着着许多婉约风格的诗词。为何?因为他寻求到了二者之间的一个平衡。豪放是他的外在表现,婉约是他的内心情感。他明白人生需要平衡,不能一直凄清孤寂,需要用一种大气豪放来调味人生。
而且,他的豪放并不是放荡不羁,婉约并不是孤独凄凉。而是一种不瘟不火的前进,是一种永远没有荒凉境地的平静。

在苏轼的心中,永远没有荒芜之地,即使遭到贬谪,那也不过是让他游遍各地。
对于东坡而言,表面上是贬官,实则是借此游览山水。杭州、福州、常州、密州、黄州,分布于全国各地。对他来说,这是悲还是喜,还真的说不准。
谁知道东坡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他是天生的乐观派吗?又或者是他的心里只是在进行自我调整?我想,后者应该占了大半部分吧。
毕竟,当命运无法改变时,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的心态。东坡对做官并没有厌恶之情,但相信他也没有喜爱之心。他只是把做官看作是自己生活开支的来源而已。对自己的官职,他看得很淡,只要能够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就行。
他不像别的官员一样那么累。王安石整天为他的变法劳累着,可是最终却费力不讨好,反而遭到众多人的反对。

只有苏轼,在他的仕途中,一直做着他该做的事,而他认为该做的事就是为人民,为百姓服务。
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想方设法的做一些看得见的实事,新修水利,建立医院,抗洪救灾,设坛求雨。所以他总是请求皇上拨款,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如此。
我想,他应该向朝廷要求拨款赈灾次数最多的人吧。不过,这也是他的一个缺点,他只为下层人民考虑,却没有怎么重视政府的财政情况。所以,东坡真的没有把做官当作一回事儿,在这一方面,他并没有多大的上进心。
他只是做他该做的事情,他为百姓做了那么多的事。却并没有说明他在乎他的官位,只是因为他那颗救济天下的心,那是属于他心里的一种责任。
他之所以能够经得起在别人眼中所谓的那种大风大浪,也正因为如此吧。升又如何?贬又如何?
而中国自古的文化,都是因为仕途不顺而心情不畅,然后才转向于诗文。看看古代的历史吧,哪一位身居高官,在享尽荣华富贵之时,仍然能够诗意横生?但苏轼却能身居高位时也能醉心于创作。
他虽高居高职是不多,但他任翰林学士之时,他仍然不改变自己的喜好,并且将自己的文艺融入事物之中。
也或许苏东坡真的不适合在京做官吧。在京城勾心斗角的事情实在太多,对于心灵纯朴而又天真的苏东坡而言,实在是太不合适了。
在外做官则实在有趣得多,可以结识各种各样的朋友。有农民,有诗人,有画家,有和尚,有青楼女子。
只有他们才可以和东坡真正的交流,因为他们都是同样的质朴,因为他们之间可以开怀大笑,因为他们之间的交流可以毫无拘束,这种自由自在的随性生活该是多么的快活。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东坡不以贬官为卑,因为他要去的那个地方可以让他得到更多的自由。因为各地的人民都十分爱戴他。而不像在京城时,写出一篇文章都要小心谨慎,生怕被一些政敌找出一些本人都无法解释的反对官家的言论来。

但其实,苏轼从来没把任何人当做政敌,但却有许多人把东坡看做了政敌。
而若身在江湖之远时,他就有了一大群的朋友。他们都仰慕东坡的才华,所以他便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当然他也有烦恼,四处漂泊流浪,居无定所,对于中老年时候的他来说,多多少少也算是一种折磨。
不过大体上说,他是乐观的,只要有酒有诗,能吟诗作赋就已足够。
东坡是一个相当随和之人,无论谁与他相交,他都会真诚以待。
他有一个朋友章惇,当初东坡以诚相待,但是这个人却不知为何,竟然在后来十分强烈地残害东坡。
东坡一直把章惇当做真正的朋友,即使最后他残害东坡,东坡也从未想过他的不是。
东坡已经被他贬到边境,章惇还不死心。当他从东坡的诗文中体现到了东坡的乐观时,他竟然说,东坡原来过得如此逍遥,于是将东坡贬至海南。这个心理变态的人竟然见不得别人快活舒适,对自己对他已构成。
东坡已对他构不成任何的威胁,况且东坡从来没有想过与他作对,为何他还要把事情做得如此自觉?对朋友如此狠心的人,该是何等的心肠,简直不可以想象。
实际上,东坡的处境并不是如他的诗词中的那样良好。只是他的性情如此,即使你把他折磨至死,他还是那样。
其实,我对于东坡写了关于他的小儿子的诗,有着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写到:
但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他本人才华甚高,多灾多难,其实都是因为智慧惹的祸,所以他希望他的儿子不要像他自己。
是啊,聪明有什么用呢,还不是颠沛流离,漂泊一生。
只是可惜啊,他的儿子却早早地夭折了,无法实现他的期望。
东坡的足迹我们该如何寻找?
我们如果没有他那样的才华,没有他那样的经历。
可是我们要找寻的是,他那样的人生态度。东坡其实并不豪迈,不过确实相当的乐观,而这种乐观却只是心灵的一种抚慰罢了。因为本来就已经历了许多,如果再忧郁,那人生该如何去经历?
于是东坡便是刻意的乐观,努力地寻找一种寄托情感的东西。
东坡的人生是古代文人的标志性人生,而他的人生态度观也是世间少有的。
当年他顺江而下,从四川来到京城,开始他新的人生。他的人生是完美的,是无憾的。
他的一生较其他人真的丰富了许多,他做了他想要做的事情,又做了他该做的事情。而且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保持着最真实的自我,这就足以让人钦佩和羡慕了。
正如他自己所言,他上可以陪皇帝,下可以陪平民,下可以陪平民,上下皆得美不胜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8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