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趣的朋友,记得关注、评论哦。
前面讲了曹操刚入仕途的时候,也是满怀抱负,想改变社会潮流,结果发现自己能力有限,无法逆势而为。最终在不断的政治生涯中,学会了少说话,慢慢他的政治觉悟也就在升级了。
在济南相任上,曹操也是做出了一些政绩,但是后来面对朝局的日益腐败,他选择给自己“充电”,放弃了做东郡太守的机会,回到老家发奋读书,一改年轻时纨绔子弟的做派,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开始发生改变,所谓“人总要行走在路上,要么是身体,要么是灵魂”。后来发生的两件事,证明曹操的政治觉悟已经几乎满级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一个是王芬想夺兵权,废灵帝,被曹操预言必败
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密谋,想趁汉灵帝北巡河间旧宅的机会,废掉灵帝,拥立合肥侯即位,他们想拉曹操下水,被曹操拒绝了,而且曹操还预言他们的叛乱行为一定会失败,这个从曹操给王芬的信里可以得到明证
“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曹操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且举了几个例子。首先说了过去能够废立皇帝并且成功的,只有两个人:伊尹和霍光。伊尹能做到这个事,因为他的资历和他对商朝的绝对忠诚,而且他也不算废立,只是让新帝“思过三年”,之后又将朝政还回去了。霍光能废立新帝,原因就更多了,他本身是托孤之臣,位置显赫;太后又对他很信任与支持,内部没有阻碍;其他大臣也拥护他的决定,外面没有困难;加上新立的皇帝,还没有自己的亲信,废立之事,基本没有什么障碍。但是王芬几个人就想把已经做了多年皇帝的汉灵帝拉下马,就太天真了。论实力,他们不能和汉朝的“七国之乱”的诸侯比;论影响力,他们想拥立的合肥王也没法和当年“七国之乱”的吴王、楚王比。所以,最终只能是失败
曹操的这个判断,最后也应验了。汉灵帝取消了要去河间的行程,并且收回了王芬的兵权,王芬知道自己的事情败露,只能自杀。
多聊几句的是,王芬叛乱,历史中记载的内容非常少,但是背后的纠葛与影响却很深远。曹操之所以不想帮忙,一是他分析后发现这个事成功几率太低,二是他刚被皇帝召到身边做典军校尉。而除了王芬自杀之外,刘备也受到了影响,他刚当上安喜县尉几个月,就因为王芬事败,新到的冀州刺史要清理那些有军功的人,就被督邮给盯上了,最后杖打督邮,挂印而去(不是张飞打的,是刘备自己打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二个是何进要召董卓进京,曹操又预言了何进必亡
王芬叛乱没多久,汉灵帝就驾崩了,这个时候掌握朝廷实权的是太后及大将军何进。
何进想和袁绍商量着把另外一股朝廷势力宦官清除掉,但是太后没有下定决心。何进最后想了个歪主意,让董卓带兵来“清君侧”,借助董卓的手清理宦官。这个事让曹操知道后,曹操直接就笑了。然后说:“之前也有太监得势,但是只要皇帝不再信任他们,几个太监闹不出什么风浪。就是打算清理,也只需要将带头的杀掉就行了,找个管监狱的小官就能搞定的事,还要招什么外面的将军?如果想把所有的太监都给杀了,那这个事肯定会走漏风声,最后倒霉的就是何大将军了!”
结果董卓的军队还没到京师,何进就被太监给反杀了。朝廷一下子失去了主事之人,董卓进京之后一手遮天,搞的天下大乱。何进这个“清君侧”的主意,让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汉政权,彻底滑向深渊……

董卓影视形象
这两件事,都是在事情发生之前,曹操就预约了结局的。说明他在经历了仕途的几次沉浮之后,对于问题的见解已经颇有深度,政治觉悟也已经接近满级。接下来,他逃离京师,回到老家开始招兵买马,拉起一支队伍对抗董卓,并借此成为天下的豪强之一。
未来还有哪些事在等着曹操,我们有机会继续聊
喜欢小俊文章的,请转发、评论、点赞,加关注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8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