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杂志有哪些(杂志社如何投稿)

投稿杂志有哪些(杂志社如何投稿)

我们的八十年代

文|周绪维

青春是懵懂的、苦涩的、弯曲的、乖戾的、叛逆的……,趟过青春的那条河流,回溯一路无悔的坎坷青葱岁月,才能领略岁月之河的深浅,风吹过青春的发梢,才能感知风吹来的方向,青春里没有重复的年轮,青春里没有对错,因为青春的臂膀里镌刻着丰满的诗和远方,因为青春的骨子里写满了放飞梦想、张扬思想、释放灵魂、追光逐月、粗犷不羁、敢爱敢恨的代名词,唯有如此青春才是青春原本的模样,观看《我们的八十年代》有感–题记

时光如流,岁月不居。弹指一挥间,八十年代已悄然从我们指尖、脚底溜走,时光犹如秋风扫落叶般掠过思绪的湖面,泛起阵阵涟漪,偶有岁月的枫叶跌落在洄漩的水面,漾起粼粼的波光,沿着波光之路铺展开来,打开记忆的闸门,在落英缤纷的岁月花絮中偶拾那些特定、经典的岁月花锦和永恒的瞬间。站在历史的长廊里,遥望时间的撒哈拉沙漠,历史车轮推进中的二三十年,在渺无人烟的时间大漠里只不过是滚滚沙尘里一粒驿动的细砂而已,随风凌戾,风停而息,静如尘埃,也许不会留下长久的岁月印痕。但对于一个特定的群体,趟过那段流金岁月的一代人来说,转身回望走过的路和那爿风光旖旎的风景线,忆往昔,风景旧曾谙。铭刻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是一卷历史记忆的画卷;保存在他们心灵硬盘上的是一盘刻录着他们青春轨迹的人生胶片;积淀在他们骨子里的是一笔跌宕起伏、丰厚的人生阅历和受益不尽的宝贵人生财富。

截留凹凸不平的岁月历程,将时间向前位移30年,褪去时间的外衣,陶冶尘世的喧哗,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八十年代》,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为主线,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为背景,着重讲述了发生在青岛四方区某化工厂一群青年工人在淳朴生活中朝气勃发的青春活力和催人泪下的爱恨情仇,剧情饱满厚重、腾挪跌宕、扣人心弦,弥漫浓郁怀旧气息,充斥着融融的暖意。看着剧中的一草一木,心地间会蓦然发现有些东西似曾相识,好似立于眼前,伸手触摸,却又杳如海市蜃楼。七九年,我坐着改革开放的首班列车来到了这个正在酝酿着变化的年代,对于许多的故事和后续发生的事情,因年龄关系也仅仅有点残存的岁月印痕和道听途说的模糊印记,因着《我们的八十年代》巨片的播放,带我领略并走进了那个遥远但依稀熟悉的年代……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体,也是那个时代气息的一个见证。记忆很多时候会让我们心里弥漫着淡淡的哀伤却又泛着层层幸福的涟漪,过去了的就不再会回来,但却是那样珍贵的足以被铭记。也许带着残缺、遗憾的哀伤,才是人世间最完美的美,就像陈列在巴黎卢浮宫中的维纳斯雕像残缺的断臂,她形体的残缺具有一种超凡脱俗、孑然独特、意境悠远的意识美、哲学美,给艺术家、美学家、考古家留下了遐想的广袤空间。也许残缺的生活和不平凡的爱情更能让人铭记,正如剧情带给我们那个年代青年人之间为了追求爱情所经历的波折和坎坷,让我震撼,让我们懂得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特别是剧中主要人物段玉刚关于爱情的宣言和慷慨激昂、深情并茂的表白,会情不自禁的让你完全融入爱的河流里,爱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门当户对,也不需要阳春白雪般的高雅气宇和谈吐儒雅的才情和学识。需要的只是彼此相遇瞬间凝眸相对时的那一份怦然心动、心驰神往的异样感觉,和彼此那份柔水四射的眼眸;需要的是不能自己的喜欢上对方的那份刻骨铭心的情愫和朝思暮想的牵肠挂肚;需要的是可以包容、理解对方不经意的任性、娇嗔和喋喋不休的争论,爱就是这样的原原本本和那般的简简单单,时而奔腾,时而静流。跨越二三十年的时间界限,每一片蓝天、每一粒萌蘖的种子、每一颗为爱情而发芽的木棉树,都会让你再次回到那个年月,使你从中可以读懂关于爱情的故事和真谛。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舒婷的《致橡树》,让我从骨子里重新认识了八十年代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那是一个充满博爱、智慧和奉献的时代,师傅对徒弟谆谆教诲的爱、师兄弟明朗纯洁的爱、恋人之间缱绻的爱、工友之间的博爱、陌生人无私地不求回报的爱,他们的爱,如秋后的溪水透明、清澈见底;如青藏高原上的雪莲,可遇不可求、弥足珍贵;如清风拂明月,天长地久、情真意切;如高山般的天籁之音自然流淌,静静地蕴藉、滋润每一个需要爱的人们。他们的爱烘托起了一个时代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每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一个鲜明的烙印,每一个烙印都折射着一部掩卷不完的长长历史画卷。翻阅那些记忆历史的老照片,定格在那群为爱情、为理想、为事业、为工作、为祖国建设而张扬个性、追梦青春的“逆叛”青工们,浮想那些曾经有过青春飘扬、无羁的日子,走进那些经典的镜头和历史瞬间,不为别的,就为感怀曾经走过的那段令人心旌激荡的心路历程,重温昨天的故事,忆苦思甜,让它汇聚成人生的一笔财富和一本生活的教科书,让它陪伴我们一生,用心慢慢体味,把生活吟韵成一首隽永的小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涅槃思想的底片,皈依情感的闸门。坐下来,静静地,任时间慢慢又漫漫,沏一杯浓浓的香茗,轻抚岁月,慢捻时光,轻轻地呷一口,让爱的海潮奔涌,恣意掀起怀旧的泡沫,去撞击、拥抱那个难忘的年代,和着共和国的脉搏和经济发展的节拍,《我们的八十年代》一路姗姗而来,带着那种泥土的清香,追溯那段遥远又温馨的记忆……

那是一个物资相对匮乏、人们思想纯真的年代,一个让人心生温暖、亲切的年代,一个青年人激情四射、热情洋溢的年代,一个“根红苗正”学习毛泽东语录的时代,一个自力更生、技术变革和创新的年代,也是一个教育模式革新和人们渴求思想进步的时代……正如剧情的大意,那个时候,都市里能闻到田野里飘来的青草味道,穿着白衣红裙的女孩走过工厂水泥板小路,塑料凉鞋叩击出轻快的响声,一群呼啸而来的青工,把自行车转铃摁得有如冰雹落地,那会儿的冰雹都是透明的……

记忆更是故乡老屋前那台吱呀吱呀的老式棉纺车,尽管破旧但却承载着许多陈芝麻、破谷子的经年老事,呈现了那个特殊时期农村欣欣向荣、自力更生的生产局面;记忆是老家发黄但依旧保存完整的那本老黄历,她记载、见证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时代烙印,“集体合作社”便是老黄历年轮的一个缩影和定格。人口众多、工业不发达、农业生产力低下等特殊国情决定了一个时期的生产力方式,农村“集体集体合作社”便应运而生,也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和生产力方式的标志。每个村分设几个生产大队或互助组,每家根据人口抽调劳动力组成生产组共同劳动,年底按照工分多少分配口粮。父亲在离家几十里外的地方教学,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充当了我们家的“男劳力”,她总是习惯性地忙完生产队的活,回到家里又得拾掇家务和照料我们仨个孩子,每天忙到夜色很深才能睡觉。有时照料我们睡后,还得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挑灯夜战给我们纳鞋底和浣洗、缝补衣服。长年累月的劳作,母亲因此落下了关节疼的毛病,这是母亲后来告诉我们的。记得,农村刚刚实行包干到户时,队里通知按照抓阄的方式把部分集体财产分到每户,母亲抽得了分得一盘磨的阄子,母亲高兴地不得了,当晚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来犒赏我们姐弟三人,这是后来大姐告诉我的。我们终于拥有了一盘属于自己的石磨,这在那个时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绝对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大事件。看着别人羡慕的表情,着实让我们过足了一把精神财富的满足感。自此,隔三差五的,左邻右舍都到我们家磨煎饼,每逢过年等节日天刚破晓我们家就人来熙攘,整个院子里就变得格外地热闹起来,排队等候磨煎饼。就是这石盘磨伴我从小到大,在几十年的风雨摇曳中老磨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变化。直到现在我们早已都成家立业,生活条件富裕了,很少有人使用了它了。但老磨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依然经历着春露夏雨秋霜冬雪的剥蚀,只不过是无人问津罢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荏苒,当岁月的时令穿越春夏秋冬,年年复复,我们一路走来,从呱呱坠地、嗷嗷待哺的婴儿到顽皮的童年、懵懂的少年、激情澎湃的青年到稳重成熟的中年,生命的花丛不经意间一茬茬地褪色,那些流光溢彩的美好瞬间逐渐汇聚成一条记忆的河流,慢慢地蕴泽生命沿途历程中的每一寸土地,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作者简介:周绪维,197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笔名小荷、雨荷,现为中国作家网会员、中国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日照市、莒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山东散文学会举办2005-2008年“鲁艺杯”散文大赛入围奖、入选2009年全国“华夏情”诗文书画征文大赛金爵奖,作品入选山东省《山东文学》六十周年国庆专辑珍藏版、入选《2022年胶东散文年选》,在中国原创散文网、意林网、《莒州文学》、《莒州通讯》、日照市党刊《工作与研究》、《山东文学》、《大众日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等媒体及企业内刊《华泰人》等报刊杂志上刊发100余篇散文、杂文。

投稿杂志有哪些(杂志社如何投稿)

投稿邮箱:huanghaisanwen@163.com

壹点号胶东散文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