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集中代表,作为社会学中心的宏观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学中心对象的个体行为之间的沟通桥梁,符号互动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影响不亚于精神分析。
(一)理论渊源
符号互动理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理论,米德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而詹姆斯和库利等人的著作直接构成了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渊源。詹姆斯对符号互动理论影响最深、启发最大的地方在于:他认识到人类具有将自身当做客体认知和培养出针对自身的情感与意向的能力。詹姆斯将“自我”划分为“主我”和“客我”。“客我”细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我”、“精神我”和“社会我”。在分析“社会我”这个概念时指出:个体对自身的各种感觉、认知和情感产生于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产生于个体所接受的他人对自我的看法。这一思想直接启发了符号互动理论的思维,触及贯通符号互动的核心,即个体(自我)和社会结构(社会互动过程)的关系问题。
库利作为美国第二代社会学家的杰出代表,他认为,在个体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同我们周围的物理世界处在同样直接现实水平上的自我的社会世界。从这个社会世界中产生了内心经验,称之为心理经验。而存在于这一心理经验世界之中与个体自我有关的内心经验,又被库利称为“镜中我”,意指个体从外部环境(他人)角度观照自身客观镜像的能力。“镜中我”与后来米德关于“自我形成于人际互动过程中”的论述有着紧密的理论联系。

(二)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思想
1、符号与互动
米德指出:传递有机体内部信息的姿势是人际发生互动的基础,而姿势既包括个体的动作,也包括口头语言等。个体发出姿势的意义必须被互动对象理解,才能成为互动符号。这样子互动对象才能根据互动符号推断发出者下一步的反应,并适时调整自己的姿势及反应。这样子的沟通过程,也就是符号互动。语言作为人类所独有的互动符号,得到了米德的特别关注。
人不仅生存在环境中,并且还生活在“符号环境”中。驱使和引导人从事活动的不单单是生理上的欲望和需要,而且还有富于意义和价值的符号。个体也不再仅仅是环境刺激的简单受体,而且有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刺激要被选择、被解释,从而被赋予意义,对其做出的反应也要经过思考和选择。正是由于有了共享的意义符号,人类的社会互动才能正常地进行、展开和维持。

2、自我与社会
个体可以用符号把自己表征为客体,即个体能够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对自己做出反应和评价。米德认为最重要的是,随着有机体的成熟,从每一个互动场合的具体他人中所形成的暂时的自我想象,最终将具体化为相对稳定的、归属于某类客体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形成过程有三个:预备阶段、玩耍阶段和游戏阶段。
- 预备阶段:儿童经常表现出对参加现实角色表演的他人的模仿。
- 玩耍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某些能力。
- 游戏阶段:以自我为中心的玩耍让位于游戏的规则和配合,个体开始进入游戏阶段。
米德对社会的性质进行了理论阐释。把社会看成是不同个体之间的有组织的互动或定型化的互动,这样子的互动组织形式依赖于精神的作用,也就是使用符号进行角色扮演并选择自己的反应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个体无法使他们的行动协调一致,也就形成不了社会。也就是说,社会不是存在的,而是随着互动中的人们的行动而不断被创造和再创造的,是发生于互动中的个体之间的事件流。

(三)对符号互动理论的简要评价
符号互动理论注重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从而使被实证社会学和心理学扭曲的人性得到某种程度的回复。此外,作为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学取向的主要流派 ,正如米德所说的那样:”我们在社会心理学中不是根据组成社会群体的个体的行为来研究群体行为,我们主要是从复杂群体活动的社会整体出发,在这种复杂的群体活动中来分析个体的行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