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德林
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第1期
[摘 要]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常常交织融和在一起。学习是教师工作的需要,也是工作的过程;学习是教师生活的方式,也是生活的内容;工作是教师生活的形态,也是学习的路径。
[关键词]教师 学习 工作 生活
人们总是习惯把学习、工作、生活分开来说,这从一个方面说明这三者是有区别的。即使有联系,通常也是先强调学习,再强调工作,最后才是生活,也即所谓“只有学习好了,才可能工作好;只有工作好了,才可能生活好!”然而对于教师来说,似乎有些例外,至少不完全是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教师角色的性质与特点而言,学习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工作的过程;学习是生活的方式,也是生活的内容;工作是生活的形态,也是学习的路径,学习、工作与生活好像难以完全并且清楚地区别开来,常常交织融和在一起。
学习是教师工作的需要,也是工作的过程。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实际上是一个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者说就是与“学习”融为一体的职业,其全部工作概括起来就是教学生学习与为师者的自我学习。学校作为学习的场所,所规约的不仅仅是学生,而必须同时包括教师,这就意味着学校应当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所。过去仅仅把学校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而忽视甚至无视教师自我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显然是片面的和错误的。教师教学生学习固然是工作的直接呈现,而教师的自我学习也是工作的间接表达。这就是说,教师的自我学习不仅是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更应当将其视作工作过程本身及工作的状态。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一个不热爱学习、不善于学习的教师,不仅因为其难以具备现代教师的基本素养,而不能优质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更为糟糕的是他对学生的负面示范,会影响和妨碍学生的持续学习。因此,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实现其职业生命价值升华的必经通道,更是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入职条件。尤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率先接受终身教育和坚持终身学习,这是因为“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人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75页,第142页)
由此可见,坚持自觉、全面、持续的学习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促使其创造性地实现工作目标,更重要的是就其学习这一行为本身就会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能与作用。或许后一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比起直接教学生学习还要持久与深远。就这一点而言,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是教学生学习还是自我学习,都是工作的组成部分与再现平台。
学习是教师生活的方式,也是生活的内容。
人的生活一般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种形态。相对说来,人的物质生活总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不仅表现在物质基础常常滞后于物质生活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即使物质基础都具有了,其物质生活的欲望及其需要的满足也总是有极限的。当然,人的精神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离开物质基础空谈精神生活是对人性的扭曲。不过,人的精神生活确实具有超越性与无限性,这也是不可否认的。精神生活的超越性与无限性,会不断地从一个层面跃向更高的层面,使人始终置身于愉悦、充实、幸福的感受中,进而更能体味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对于不同的人群,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构成是不一样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教师或许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以后,更注重其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这就使教师的生活具有了极为丰富的精神属性。这种精神属性,决定了教师的生活常常与教师的学习紧密地链接在一起。这时,学习就不仅是教师生活的方式,也同时成了生活的内容。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对于教师来说,享用精神生活的“读书学习”与享用物质生活的“山珍海味”相比,或许更有价值至少具有同等的价值。其实,这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如果你只去消费和享用物质财富,而不去消费和享用精神财富;你只知道“吃喝玩乐”,而不知道“读书学习”,那么你的生活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精神财富和“读书学习”是更宝贵更重要的东西与方面,你没有消费与享用,那是多么可惜、多么大的损失!极而言之,那是对美好生活与珍贵生命的践踏与辜负。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读书是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为师不可或缺的学历、经历和阅历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通过读书捷径获得。然而,不可思议的现实状况是,不少教师仅读“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这是令人堪忧的。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特别是优秀的教师就必须读一点垫底的书,他所开的书目有一百种之多。当然,读万卷书是学习,行万里路也是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聆听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参加有品位的学术沙龙,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也是中小学教师亟修或补修的课程。我真诚地希望我们中小学校长能为教师创造和提供更多更好的这方面的机会和条件,那给予教师的将是最好最大的生活福利。
作为教师,如果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没有品读几本爱不择手的经典名著,没有聆听几场直抵心灵的专题讲座,没有经历几次荡涤灵魂的学术对话,没有领略几处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那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是单一灰暗而没有丰富色彩、枯燥乏味而缺少生气的,更可悲的是我们作为知识分子、作为文化人的修养与气度必定荡然无存。显然,没有哪个教师的生活愿意落魄到如此境地。教师对生活多样性与丰富性的追求,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只能与学习为伍,与读书同行。学习必将让教师的生活更加充实与丰满。
工作是教师生活的形态,也是学习的路径。
教师的工作显然不能等同于教师的生活,但是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了工作的衬托与辅佐,那或许就不是教师的生活,至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其实,我们平时所言之生活或许是极其狭义的,而教师生活的外延与内涵是非常宽泛和丰富的。特别是对那些终身从教的优秀教师来说,其工作本身或许就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形态,一个要素,一个部分。
那种对教育难以割舍的情怀,致使他们已经把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了,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工作自然地成为生活的方式、形态、要素和部分,进而又滋润着和扩展着他们的生活,工作与生活已经难以作严格的区分而浑然一体了。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已逾古稀之年,依然没有退休,到目前为止还在做班主任,创造了“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在此同时,除了任教一个班的数学课外,还在辅导和扶持青年教师的成长。不少领导和同事考虑到她的年龄与身体状况,劝她退休或减少工作量,可她就是不肯,因为她始终觉得只有在课堂与讲台上才能体验到生命的色彩与多样;只有在学生与教师中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别致与快乐。可以推想,如果我们不给她工作的机会,她将难以适应这种没有工作内容的生活。当然我们在这里,对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作如此的阐释与解读,并不排斥和否认教师工作以外应当和必须有休闲生活的必要与权利,更不希望和要求我们的教师让工作填满了我们的生活,那是有悖人伦与天性的。但是,如果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真正把工作当成生活之一,那我们的工作将会更加富于创造,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趋向圆满。
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工作还是学习的重要路径,所谓实践出真知或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仅如此,教育工作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惟有在工作实践中才能悟到和掌握其中的“道”与 “理”,这就必须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把工作与学习整合成一个连绵不断的链条,进而不断地延伸与拓展。中外教育家成长与发展的史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从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校,坚持在工作中学习,成为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和威望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我国的李吉林,18岁师范毕业后就一直在南通高等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工作至今达55年,她曾经专门撰文《我的大学在小学》,描述在工作中学习提高的往事,成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最后,还需要作进一步说明的是,我们对教师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作如上的链接与融合,并不否定三者的区别与独立,只是强调作为教师如果有这样的理念与思想,我们会从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美感和享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3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