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格式)

NCE的语言技能分三个部分:learning to speak,learning to write,teaching for grammar。

Alexander关于语言技能的学习: what to be learnt,学生应该学习哪些东西,他用what has to be learned这个句式来说明语言技能的教学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点:一是被动语态。二是 to be learned。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去学习,而不是说从教学的角度来说 what to teach。

关于大家熟知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他认为下面的这种顺序是核心原则:

The following order of presentation must be taken as axiomatic:

Nothing should be spoken before it has been heard.

Nothing should be read before it has been spoken.

Nothing should be written before it has been read.

在平常的课堂中,我们过分注重读写而忽略了听说。在他看来,听说读写的顺序是学习的核心。

口头练习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oral practice)

Alexander在to the teacher中专门强调了the importance of oral practice。

在他那个年代,如同课改前的中国一样。课堂教学基本上就是读和写为主,不注重说。The studentis trained to use eyes instead of ears。传统教学训练学生用眼睛而不是用耳朵来学英语,结果就是His inability to achieve anything like correct pronunciation。stress and intonation。

在传统课堂上,书面语就像独裁者一样独霸了课堂。只有书面语才是至高无上的。前面提到他认为的英语教学的核心理念中,关于口语教学的说法是:nothing should be spoken before it has been heard。

我完全赞同。

当你要张口说英语的时候,你要问自己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Have I ever heard this before?要求高一点:Have I ever heard this from a native speakerbefore?你有没有听到过一个native speak这样讲话的,如果你没有听到过,那你就不要说。

我目前在带几个同事的小孩学英语(小学到初中过渡阶段),他们有时候会讲一些奇奇怪怪的英语。我就问他们,你的教材上有这种说法吗?你读的英语书中有这种说法吗?你听到过这种英语吗?就是因为这一点:

学生的准备程度

Alexander经常强调学生的准备程度,the students’ readiness。你的students ready了没有?

他认为传统的口语教学很低效,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准备好,而老师就已经开始让学生讨论一些完全超出他们英语能力的话题。

他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他说对于英语入门的学生,如果老师们让学生讨论:the cinema today这样的话题,结果肯定是灾难性的。他说的post elementary level学生(大致相当于学过《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学生),让这样的学生去讨论一个the cinema today(当代电影)这么大的话题,结果肯定非常糟糕。因为他们的英语能力远远没有准备好,根本不可能表达这么复杂的话题。

他认为口语教学应该通过非常细致的设计,逐级上升到听说操练来训练学生。only in this way,we he finally learn to speak。

Progressive and Static Patters

Alexander认为,在口语学习中,要区分两种非常重要的句式或模式。一个叫progressive patterns,一种叫static patterns。这是两种不同的pattern,两种不同类型的句式。

Progressive patterns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慢慢学,学生不可能很快学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犯错。对于这种类型的语句结构,要从这种简单的对话开始,然后有控制地,循序渐进地慢慢训练学生学会。

学生需要长时间不断地训练这些语言结构,从简单的问答训练开始,到逐步加深难度。因为这些东西需要慢慢一步一步学习,一步到位把它学会是不可能的。

我想分享一个小案例来说明他的观点。

我给几个同事朋友的小孩上课的案例。我训练他们的tag questions.

我的问题是:You're not a Chinese,aren't you?

他们全都答错了。因为他们的回答是:No,I am a Chinese.

这种问题难在什么地方?并不在于他的英语好不好,而在于不清楚汉语和英语的思维的区别。

比方说,我用汉语来问这个问题,我说你不是中国人,对吗?回答肯定是:不,我是中国人。

中文回答的着眼点在于:我的问题是否正确。我说你不是中国人,你肯定会否定我这个说法。而英文的着眼点是:回答的一致性。前面说Yes,后面就必须是肯定回答。反过来,后面是肯定的,前面就必须说Yes.

所以,既然后面是I’m Chinese,前面就必须说Yes。

语言形式的一致性比意思要重要。

中文因其以象形文字为特征的独特性,它重在表意。你说错了我,就要否定你。而英文强调的是语言的一致性。

Tag question这一类的语言结构就是Alexander说的progress patterns。这是很难短期学会的。

Ittakes a long time and a controlled and gradual process to learn

与Progressive Patters不同,static patters,类似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这样的语言形式学生花一段时间就能学会,不需要很长时间反复的训练。

我再讲一个关于steady pattern的案例。

很多年前我在泰安一个学校上初二的课。当时他们正好学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我用了整整一节课讲什么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课后,我跟那位老师讨论了很久。她很困惑我为什么需要花45分钟时间让学生理解和区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而且完全没有涉及时态转换类的内容。

这个老师觉得我搞错了。认为我这种做法太浪费时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好玩的是过了一年之后,我又见到这位老师。她理解了我当时的做法。因为学生后来基本上不犯这个错误了。

因为针对这种static pattern,你要毕其功于一役。集中火力,花足够多的时间一次性解决问题。

而很多一线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们始终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完成progress pattern。而对于这种static pattern,你真的就要用很短的时间把问题的核心把它找准了,然后一举把它解决掉,保证以后再也不会犯错。

Alexander在讲how to teach speaking,但是staticpattern和 progress pattern很值得注意,他说的elicit a particular kind of response,就是通过设计,激发学生的特定response。就是要让学生形成精准并且自动化的反应。他认为的自动化反应是需要靠drills来实现的。当然,这个观点他后来有所改变了。但改变的是实现自动化的正确反应的方式,而不是目标。

最后,我再简单谈几点关于Oral composition,口头作文的看法。

口头作文,或是口头的表达能力是有顺序了。要先学习narrative and descriptivecomposition,怎么样去讲一个故事,怎么样去描述一个东西,最后他还能够学会argument,能够论辩,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

最近,CCTV或是GNVT,中国国际电视台刘欣,在巴基斯坦国际会议上很长的一段话跟俄罗斯的RT主持人对话。讲西方不懂什么叫state media,不懂中国。她说她可以用英语跟西方人对话,西方人能用汉语对话吗?这就是argument,debate。

Alexander说口头作文的学习顺序是规律性的,对写作也是一样的顺序。

了解更多有关“新概念英语应该这样学”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mingjujiaoyu2014”

............阅读全文............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如来写作网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