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XX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在XX区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平台和企业,刚才又听取了区里和相关部门的汇报,总体感觉很受启发、备受鼓舞。大家围绕“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注入强劲动能”这个主题,谈认识、讲思路、提建议,讲得都很好。这既是一次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也是一次聚焦发展的现场办公会。下面,我结合今天的调研情况和大家的发言,讲几点意见。
今天我们看的三个点——XX公司的XX园区、XX实验室、XX电商直播基地,分别代表了科技创新的领军力量、战略科技力量的硬核支撑和新兴业态的蓬勃生机。在XX公司,我们看到了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如何与我们这座城市深度融合,其XX园区不仅是业务的承载地,更成为了我们发展人工智能、根技术等前沿产业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重大项目上的合作,正在不断提升我们城市的产业能级和区域辐射力。在XX实验室,具身智能机器人、未来工业互联网、新能源电池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研发成果,充分展示了我们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决心与实力,让我们看到了打造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加速器”和“动力源”的现实可能。在XX电商直播基地,我们直观感受到了数字经济带来的巨大变革,“直播带货”这一新业态,正在为我们的特色产品打开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成为拉动经济、改变生活的大引擎。
这三个点,是我市乃至XX区近年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四新”经济的一个缩影。实践证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XX区作为我市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和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地位举足轻重,责任也同样重大。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更为核心的位置,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四新”经济发展壮大,为XX市在全面振兴中实现新突破提供硬核支撑。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培育“四新”经济是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版图和产业格局。谁能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对于XX市这样一座以传统工业为基底的城市而言,推动全面振兴,绝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唯一的出路、最大的潜力就在于创新。
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四新”经济,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不仅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更是我们补齐发展短板、重塑竞争优势、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迫切需要。
市委、市政府对此有明确部署。就在今年7月,我们正式印发实施了《XX市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措施》,推出了涵盖创新全链条的27项重磅举措,就是要以超常规的力度,优化政策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全力建设“创新XX”。我们还审议通过了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和科技型企业增长率的“两率提升”方案,市科技局已经组织了多场培训,储备了800家重点培育企业,完成了全年目标的三分之一。这一系列举措,释放出的强烈信号就是:XX市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XX区作为全市的“创新高地”,必须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勇当培育“四新”经济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二、聚焦重点,加快构建具有XX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四新”经济,不能“大水漫灌”,必须精准发力、聚焦重点。要立足我市的产业基础、科教优势和资源禀赋,坚持以项目为中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良好态势。
第一,要全力筑牢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科技创新是“四新”经济的源头活水。我们必须把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建设高能级的创新平台。XX实验室这样的重大创新平台,是我们的“国之重器”,必须给予最高优先级的支持。相关地区和部门要主动靠前服务,在政策资金、人才培养、场景应用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其实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持续突破。同时,要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机器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平台加强与本地企业、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通道,加快推动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我们正在建设的XX深部工程物理模拟设施项目、XX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为我们集聚更多顶尖人才、产出更多原创成果提供强大助力。
第二,要着力壮大产业集群的“关键载体”。单个企业的创新是“点”,产业集群的创新是“面”。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在这方面,XX公司与我市的合作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双方合作共建的XX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不仅是XX地区最大的算力平台,更在去年成功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这个平台基于XX公司全栈国产化技术,为全市乃至全省的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提供了普惠算力服务。它不仅吸引了众多企业围绕其进行大模型的开发和应用,还构建了“课程+实习实训+竞赛”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为产业输送了数百名AI专业人才。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过引入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条产业链,催生一个产业生态的成功案例。我们要复制和推广这种模式,聚焦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梳理产业链的堵点和断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吸引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落地,推动产业由“串珠成链”向“聚链成群”迈进。特别是XX区所在的南部片区,规划明确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必须加快项目落地和集聚成势的步伐。
第三,要倾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兴动能”。新业态新模式是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经济增长的全新蓝海。今天我们看到的XX电商直播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XX市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雄厚的物流基础和充足的人才储备,完全有条件在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领域做得更大更强。相关部门要加强与这类企业的对接合作,帮助他们链接更多本地优质“源头好货”,支持他们建设更高效率的物流集配体系,助力更多“XX好货”拓销路、树品牌。除了电商直播,我们还要积极布局和培育更多新赛道。比如,低空经济方兴未艾,我们要抢抓机遇,在无人机研发制造、场景应用、配套服务等领域加快布局;再比如,工业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制造业,我们要支持企业与XX公司这样的行业巨头深化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更多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灯塔工厂”。要鼓励发展楼宇经济、“轻工业上楼”等节约集约的新型产业空间模式,盘活存量资源,拓展发展增量。
三、优化生态,为培育“四新”经济提供全方位保障
发展“四新”经济,既需要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奋力拼搏,也需要政府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我们要当好“店小二”和“服务员”,用最好的环境、最优的服务,让各类创新要素在XX这片沃土上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一是要在优化营身环境上再下功夫。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阳光、土壤和水分。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省、市出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6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