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区区属国有闲置(空置)资产盘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个会议,主题明确,任务具体,就是要专题研究和部署全区区属国有闲置(空置)资产盘活工作。刚才,区国资、财政等部门汇报了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讲得都很好,我都同意。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坚决打赢这场国有闲置资产盘活的攻坚战,为XX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盘活国有闲置资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物质基础。盘活国有闲置资产,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附加题”,而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必须答好、答优的“必答题”。
首先,盘活闲置资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双重挑战。每一分经济增长都来之不易,每一项发展资源都弥足珍贵。然而,在我们身边,却存在着一批“沉睡”的宝贵资源。据初步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区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名下,仍有大量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房屋、厂房等资产,仅统计在册的闲置低效房产面积就超过20万平方米,账面原值数千万元。这些资产长期闲置,不仅未能创造价值,反而持续产生维护、管理等成本,成为了财政和企业的沉重包袱。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沉睡的资产唤醒,通过出租、出售、合作开发、转型自营等多种方式,使其重新进入市场循环,就能迅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区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和招商引资腾挪出宝贵的物理空间,提供坚实的要素保障。可以说,盘活存量就是创造增量,激活闲置就是培育未来。
其次,盘活闲置资产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需要。资产闲置的背后,是资源错配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一方面,大量的厂房、楼宇、土地资源被闲置,晒着太阳、吹着风,成了“静态的数字”;另一方面,许多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项目、新企业,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落地空间而望而却步,或者只能高成本外迁。这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是我们资源配置工作中的巨大浪费,也是对发展机遇的极大辜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打破部门、企业之间的利益壁垒和信息孤岛,站在全区发展的大局上,对所有国有资产进行统筹规划和高效调度。让需要空间的企业有地可落,让闲置的资产物尽其用,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这既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应尽之责,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必备能力。
最后,盘活闲置资产是防范化解风险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区属国有企业的经营压力和债务风险也在逐步加大。盘活闲置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现金流收入,有效缓解资金压力,改善财务状况,降低负债水平,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和抗风险能力。这不仅关系到单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全区国有经济的整体安全和地方金融的稳定。我们不能再“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必须把资产盘活作为化解存量债务、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主动作为,向存量要效益,向管理要动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区在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方面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比如XX村,通过整合闲置农房、改造闲置场地,发展特色民宿和乡村旅游,短短几年时间,村集体年收入就从零增长到超过60万元;又如XX镇,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和旧校舍,引入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殖,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带动了上百名村民就近就业。全区范围内,通过盘活农村各类闲置资产,已累计为村集体增收超过1000万元。这些生动的案例充分证明,资产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利用得好不好。思想一变天地宽,只要思路对头、方法得当,“沉睡”的资产完全可以变成“流动的资本”。我们的乡镇、村社能做到的事,我们的国有企业、主管部门没有理由做不到、做不好!全区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手握大量国有资产的单位,必须深刻反思,思想上的“锈蚀”比资产上的“闲置”更可怕!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把这项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破解资产盘活工作中的堵点和难点
前一阶段,相关部门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开展了初步的清查和梳理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的经验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和短板。这些问题不解决,盘活工作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一是家底不清,情况不明。尽管我们做了一些摸底工作,但目前掌握的情况仍然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哪些资产闲置、闲置了多久、权属是否清晰、有无法律纠纷、现状如何、利用价值多大,这些基础信息还没有形成一本全面、精准、动态更新的“总台账”。有的单位对自己的“家当”都说不清楚,成了“糊涂账”;有的单位出于种种考虑,存在瞒报、漏报现象,不愿将闲置资产“亮出来”。底数不清,盘活就无从谈起。
二是思路不宽,方法不活。在盘活方式上,我们的思维还比较僵化,视野不够开阔。一谈到盘活,想到的就是简单的“收租子”,满足于当“包租公”,缺乏深度运营和价值再造的意识。对于一些区位优越但状态老旧的资产,没有主动去思考如何通过改造升级、调整功能来提升其价值;对于一些体量较大、开发潜力足的土地厂房,没有积极将其与我区的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策划和项目包装;对于一些权属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的“硬骨头”,更是存在畏难情绪,绕道走、不愿碰。这种“等、靠、要”的被动思维,极大地限制了资产盘活的成效。
三是协同不力,机制不顺。资产盘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财政、国资、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税务等多个部门,也需要区属国企的积极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资产处置的审批流程过长、环节过多,“一件事”需要跑多个部门、盖一堆公章,效率低下。规划调整、产权变更、土地收储等关键环节存在堵点,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政策不衔接,甚至相互掣肘。这种“中梗阻”现象,严重影响了盘活工作的进度和效率。
四是责任不实,考核不严。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刚性的资产盘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盘活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也一个样。部分国企负责人缺乏经营意识和担当精神,把国有资产视为“烫手山芋”,宁可闲置也不愿承担盘活过程中的任何风险,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责任压力传导不够,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的力度不足,导致许多工作部署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这些问题,是制约我们工作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必须下大力气予以解决。各单位要主动对号入座,深刻剖析根源,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三、强化责任担当,全力以赴推动闲置资产盘活工作取得新突破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于落实。下一步,全区上下要围绕“摸清家底、分类施策、强化协同、严格考核”的总体思路,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年内见到实质性成效。
第一,要全面摸清家底,打一场资产盘点的“总攻坚”。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区财政局、国资办要牵头,各区级部门、镇(街道)、区属国企要作为责任主体,立即开展一次全覆盖、无死角的国有资产大清查。清查范围要涵盖所有权属归本单位的土地、房屋、厂房、设备、商业门面等各类资产。清查内容不仅要包括资产的面积、位置、原值等基本信息,更要查清其权属状况、闲置原因、现实状态、有无抵押担保和法律纠纷等深层次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区统一的“区属国有闲置(空置)资产信息库”和电子台账,实施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做到“一资一档”,为后续的盘活处置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这项工作,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要加强监督,对清查工作中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责问责。
第二,要创新处置方式,施一类一策的“精准招”。盘活资产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资产的不同类型、特点和市场需求,量身定制盘活方案。一是对位于城区、具备商业价值的闲置楼宇、商铺,要通过公开招租、委托运营、改造升级等方式,积极引入新零售、新业态,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或“网红打卡地”,提升资产收益。二是对闲置的工业厂房、仓储设施和工业用地,要主动与区投促、经信等部门对接,围绕我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引需求,做好“筑巢引凤”工作。可以打包推介给重点招商项目,也可以通过“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灵活方式,降低企业前期投入成本,为招商引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对零星分散、盘活难度大的资产,可以探索打包整合、集中处置,或通过产权交易所等平台进行公开转让、拍卖,加快资产变现。四是对涉及历史遗留问题、权属不清的资产,要成立专门的攻坚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