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学习贯彻XX文化思想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XX市学习贯彻XX文化思想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座谈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XX文化思想,特别是XX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结合我市实际,总结交流经验,分析研判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深入推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文化“两创”工作的重点任务。刚才,几位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代表人士作了非常精彩的发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围绕文化研究阐发、遗产保护、转化利用、交流传播等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切中要害的意见和建议。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也深感责任重大。这些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大家对XX文化事业的深厚感情和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责任担当。相关部门要认真梳理、充分吸纳,将这些宝贵的智慧结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举措。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XX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厚重,历史遗存丰富,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最独特的优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文化“两创”工作,不仅是传承历史文脉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抉择。这是中央、省委赋予我市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必须扛牢抓实的时代使命。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推进文化“两创”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以更强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奋力开创我市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一、肯定成绩,正视不足,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把握前进方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推动文化“两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日臻完善。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系统推进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认定、登记和建档工作。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相继竣工,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抢救性保护。数字博物馆、云上展览等新技术的应用,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历史文脉在有效保护中得以赓续。
    文旅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我们积极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有效路径,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线路和文旅融合示范区。根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市24个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到259.92万人次,同比增长12.73%;实现营业总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13.91%。这个数据背后,是文化魅力向经济活力的有效转化。年初启动的“对话XX先贤”等系列品牌活动,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目光,显著提升了我市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
    文化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我们鼓励和支持文艺院团、文化企业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灵感,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以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开发方兴未艾,一些“国潮”品牌开始崭露头角,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稳步提升,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比如,在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拓展,一些文化资源的深层价值挖掘不够;在转化创新的路径上,现象级、标志性的成果还不多,文化IP的品牌效应没有完全形成;在交流传播的方式上,传统模式多、现代化手段少,故事讲得还不够生动、传得还不够遥远;在体制机制上,制约文化发展的要素瓶颈依然存在,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后续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在守正创新中开创工作新局面
    做好新时代的文化“两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第一,在深化研究阐发上实现新突破,筑牢文化传承发展的学理根基。
    文化“两创”的基础在于对“源”的深刻理解和对“流”的准确把握。没有坚实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转化和发展就容易流于表面、偏离方向。要整合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的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平台,围绕我市独有的文化标识,系统梳理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核心理念和当代价值。要鼓励学者们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推出一批具有思想分量、学术分量的研究成果,把蕴含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研究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斋里,要加强研究成果的普及与转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涵养市民精神、引领社会风尚的丰厚滋养。
    第二,在强化保护传承上展现新作为,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保护是传承的前提,是创新的基础。对于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必须心存敬畏、倍加珍惜。要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运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推进文物数字化采集与存储,建立健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和预警监测系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要完善“师带徒”的激励机制,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要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乡建设规划,坚决杜绝“大拆大建”的破坏性行为,让古城、古镇、古村落留住记忆、焕发新生。要创新活化利用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中来,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将其改造为特色博物馆、主题客栈、文化展演空间等,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第三,在驱动转化创新上取得新成效,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创造性转化”是要让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创新性发展”则是要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赋予新的表现形式。
    要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技术,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比如,可以打造全息剧场,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可以开发数字文创产品,让文物藏品以全新的形态进入数字消费领域。通过科技赋能,让文化表现更多元、传播更便捷、体验更深刻。
    要推动“文化+旅游”提质升级。要从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度假式旅游转变。围绕核心文化IP,深度开发研学游、康养游、演艺游等产品业态。不能满足于建设几个仿古街区,而是要打造一个完整的文化消费生态链,从“吃、住、行”到“游、购、娱”,处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让游客不仅能看到风景,更能体验到生活、感悟到文化,愿意留下来、住下来、反复来。
    要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联动。要将深厚的文化元素植入到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支持企业开发具有XX文化特色的工业设计品、时尚消费品和绿色农产品,以文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四,在扩大交流传播上拓展新渠道,着力提升XX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的影响力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要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就必须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0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