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汇编(3篇)

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汇编(3篇)

目录

1.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2
2.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8
3.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16
    

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我们围绕“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开展专题学习研讨,这既是落实上级党委、纪委关于深化作风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市场监管系统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现实需要。作为分管办公室、人事监察工作的副局长,我结合近期理论学习、调研走访和工作反思,谈三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深学细悟,在思想淬炼中认清“严”的主基调——从“小切口”看“大政治”,必须把准整治违规吃喝的政治逻辑
    违规吃喝看似是“舌尖上的小事”,实则是“政治上的大患”。我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文件时,特别注意到一组数据:xxxx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x.x万起,其中违规吃喝问题占比xx.x%,且呈现“不吃公款吃老板”“不在明处在暗处”“不搞公款搞私人”等隐形变异特征。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少数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淡薄、侥幸心理作祟,更是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背离。
    作为市场监管系统的干部,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企业“发展中的公平”,每一次执法检查、每一场企业座谈、每一顿工作餐,都可能成为群众观察党风政风的“窗口”。记得去年市场监管所开展食品安全“守查保”专项行动时,有位老所长跟我聊起:“以前下乡镇检查,个别企业为了‘联络感情’,总想着请吃个便饭,现在咱们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清单制’,企业反而松了口气——不用纠结‘要不要请’,也不用担心‘请了会不会被说’,一门心思抓生产、保质量。”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不近人情”,而是用“严”的纪律为企业松绑、为群众减负,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关键一步。
    最近,我翻看了局里近三年的信访举报台账,发现涉及“吃拿卡要”的投诉中,有xx%与“工作餐标准超标”“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有关。有个案例让我触动很深:某市场监管所副所长在检查一家新开的餐饮企业时,接受了老板“加个菜”的邀请,虽未涉及大额财物,但在后续检查中对该企业的食材储存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被群众举报,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这件事告诉我们:违规吃喝绝不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它往往是腐败滋生的温床,是小节失守后大节不保的开端。
    同志们,思想上的“总开关”松一寸,行动上的“篱笆”就会散一尺。我们必须在学习中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真正从政治高度认清违规吃喝的严重危害性,把“严”的主基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剖根析源,在问题查摆中找准“痛”的关键点——从“身边事”看“自身病”,必须动真碰硬查摆作风顽疾
    近段时间,我带领人事监察科的同志,通过“一对一”谈心谈话、查阅财务凭证、走访服务对象等方式,对全局近一年的公务接待、商务宴请、加班用餐等情况开展了“拉网式”排查。从排查结果看,虽然整体情况向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梳理了“三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一是“变着法子搞隐蔽”的侥幸心理仍未根除。有的同志认为“吃点喝点是人情往来”,于是把“公务接待”变成“私人宴请”,把“单位食堂”变成“隐蔽据点”。比如,今年x月某执法大队在办理一起商标侵权案件时,以“加班辛苦”为由,组织x名工作人员在辖区一家餐馆聚餐,费用虽由个人垫付,但存在“超标准点餐”“饮用白酒”问题,事后未向局里报备。这种“不吃公款吃个人”“不进酒店进餐馆”的行为,本质上是纪律意识的“滑坡”。
    二是“熟人社会难拒绝”的人情困扰依然存在。市场监管部门与企业、个体工商户接触频繁,个别同志面对“老板递烟倒酒”“熟人说情捧场”时,容易产生“抹不开面子”的心理。今年x月,我在走访一家食品加工企业时,企业负责人私下说:“有时候请监管人员吃个便饭,不为别的,就想让他们多来指导指导,帮我们规范生产流程。”这句话看似“客气”,实则暗藏“围猎”风险。如果我们放松警惕,今天接受一顿饭,明天可能就会在执法中“网开一面”,最终损害的是市场监管的公信力。
    三是“重业务轻作风”的倾向仍有显现。个别股室负责人认为“市场监管任务重、压力大”,对干部职工的日常监督管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某业务股在今年组织的食品安全培训中,安排参训人员到景区附近餐馆就餐,理由是“培训时间长,需要放松一下”,但未严格执行“培训用餐标准”,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重业务指标、轻作风建设”的思想,本质上是本末倒置,必须坚决纠正。
    同志们,问题查摆不能“隔靴搔痒”,必须“刺刀见红”。以上三个现象,既有客观环境的诱因,更有主观思想的松懈。我们既要看到“违规吃喝”的表象,更要深挖背后的“责任缺失”“监督缺位”“制度空转”问题,真正把“病灶”找准、把“病根”挖透。
三、靶向施策,在整改落实中强化“管”的硬约束——从“当下改”看“长久立”,必须健全机制筑牢作风防线
    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我们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既要用“硬措施”解决突出问题,更要用“软文化”培育清风正气。结合全局实际,我提四点具体要求:
    第一,扎紧“制度笼子”,让“不能腐”成为硬约束。制度管根本、管长远。我们要对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市场监管系统工作人员与市场主体交往行为规范》等文件,修订完善《县市场监管局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商务活动用餐标准细则》,重点明确“五个严禁”:严禁超标准、超范围公务接待;严禁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安排的宴请;严禁借调研、检查之名违规聚餐;严禁以加班、值班为名搞“工作餐变通”;严禁酒后驾车、酒后执法。同时,建立“公务用餐备案制”,要求所有公务活动用餐必须提前填写《备案表》,注明时间、地点、人员、事由,经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实施,杜绝“先吃后报”“虚列事由”等问题。
    第二,擦亮“监督眼睛”,让“不敢腐”形成强震慑。监督是最好的保护。我们要构建“三位一体”监督体系:纪检组要发挥“探头”作用,通过明察暗访、随机抽查、交叉检查等方式,对公务接待、商务活动开展常态化督查;办公室要发挥“管家”作用,每月公示全局公务用餐费用,接受干部职工监督;各党支部要发挥“堡垒”作用,通过组织生活会、廉政谈话等方式,及时提醒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特别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在局官网、微信公众号设立“违规吃喝问题举报专栏”,公布xx小时举报电话,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即报即查、查实即办”,典型案例公开通报曝光,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震慑效应。
    第三,厚植“廉洁文化”,让“不想腐”成为自觉追求。作风问题的根源在思想。我们要把廉洁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参观廉政教育基地、观看《零容忍》等警示教育片,用“身边案”警醒“身边人”;开展“家风助廉”活动,通过家属座谈会、廉洁承诺书等形式,引导干部管好“八小时外”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选树“廉洁标兵”,对在执法检查中严守纪律、拒绝宴请的同志进行表彰奖励,让“以清为美、以廉为荣”成为市场监管人的共同追求。
    第四,坚持“严管厚爱”,让“干成事”与“不出事”有机统一。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为了“整人”,而是为了“护人”。我们要把严管与厚爱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一方面,对顶风违纪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另一方面,对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及时澄清正名,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同时,要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合理安排工作任务,避免“白加黑”“五加二”式的过度加班,从源头上减少“违规聚餐”的诱因。
    同志们,整治违规吃喝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作为市场监管系统的党员干部,我们肩负着守护民生安全、维护市场秩序的重任,必须在作风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希望大家以此次学习研讨为契机,把“严”的标准立起来,把“实”的作风树起来,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护航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县打造“放心消费之城”“营商环境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姐妹们:
    大家好!
    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围绕“抵制违规吃喝”这一主题交流学习,我深感责任重大、意义特殊。作为一名长期在妇联办公室工作的文秘人员,我既是各项纪律要求的执行者,也是妇联干部队伍形象的“观察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违规吃喝问题虽经多轮整治,但仍有个别党员干部心存侥幸、顶风违纪,甚至从“舌尖上的腐败”演变为“围猎”干部的“突破口”。对我们妇联干部而言,身处联系妇女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言一行都关乎党和政府在妇女群众中的形象,更需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警觉,把抵制违规吃喝作为锤炼党性、严守纪律的“必修课”。结合近期学习思考和工作实际,我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体会。
一、从“舌尖上的微腐败”看妇联干部的特殊责任——必须把准“政治关”,答好“初心卷”
    记得去年参与整理县纪委监委典型案例汇编时,有这样一个案例让我深受触动:某乡镇妇联主席在走访困境儿童家庭时,接受家长递来的一篮土鸡蛋,虽价值不足百元,却因未按规定报备,被群众举报后受到党内警告处分。通报里有一句话让我反复琢磨:“妇联干部的‘小便宜’,吃掉的是妇女群众的信任感。”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违规吃喝绝不是“小事小节”,而是关系妇联组织政治属性的“大问题”。
    第一,违规吃喝是“四风”问题的“寄生体”,必须从政治高度认清其腐蚀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数据显示,xxxx年查处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中,违规吃喝占比达xx.x%,且呈现出“不吃公款吃老板”“不吃本级吃下级”“虚列开支搞变通”等隐形变异特征。对我们基层妇联来说,虽然没有“大权在握”的显眼权力,但日常工作中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企业代表、社会组织负责人接触频繁,一些别有用心者可能以“妇女工作辛苦”“感谢支持”为借口,用“一餐饭”“一壶酒”拉近关系,实则是“围猎”干部的“糖衣炮弹”。去年我们下村调研时,有位村妇联主席曾私下说:“有些企业老板来村部捐物资,顺便请我们吃个便饭,大家都推脱不掉,怕伤了和气。”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基层干部往往因为“抹不开面子”“怕影响工作”而放松警惕,却不知每一次“下不为例”都是在透支群众信任,每一次“盛情难却”都是在为腐败滋生埋下隐患。
    第二,妇联干部是“娘家人”的“形象窗口”,必须从职责使命看透其示范性。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我们的作风直接关系妇女儿童对党的感情。我在办公室工作期间,曾参与组织过“最美家庭”评选、妇女创业培训等活动,接触过许多朴实的妇女姐妹。记得有位农村妇女在参加完县妇联组织的技能培训后,拉着我的手说:“你们大老远来给我们上课,中午就吃碗面条,比我家过年还实在,这样的干部我们信得过!”这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妇女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往往就藏在一顿饭的“标准”里、一次接待的“细节”中。如果我们自己都管不住“嘴”,又何谈教育引导妇女群众崇廉尚洁?去年县妇联开展“廉洁家庭”创建活动时,一位获奖的社区妇联主席在发言中说:“我常跟家人说,咱们不图吃多好、喝多贵,只要干干净净做人,姐妹们才会愿意跟咱们掏心窝子。”这正是妇联干部应有的觉悟:只有自身作风正派,才能让妇女群众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可信;只有守住“舌尖上的纪律”,才能挺直腰杆为妇女儿童发声办事。
    第三,抵制违规吃喝是“纠治顽疾”的“先手棋”,必须从作风建设悟透其紧迫性。从近年来各级巡视巡察反馈的问题看,基层“酒桌文化”仍有残余,一些干部存在“吃点喝点是小事”的侥幸心理。就我们县妇联而言,虽然近年来未发生重大违规吃喝问题,但在日常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苗头性倾向:比如下村调研时,个别干部觉得“基层同志热情,不吃反而显得生分”,被动接受超标准接待;比如组织妇女活动时,为了“活跃气氛”,安排了超出预算的工作餐;再比如与企业对接妇女创业项目时,对对方提供的“商务宴请”没有坚决拒绝。这些看似“人之常情”的行为,实则是纪律意识淡化的表现。去年办公室在整理年度考核材料时发现,有x个乡镇妇联在报备接待费用时存在“拆分账单”“虚列事由”问题,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暴露出我们在制度执行上的“宽松软”。这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抵制违规吃喝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
二、从“八小时外”的生活圈看妇联干部的风险隐患——必须把牢“行为关”,守好“廉洁线”
    办公室工作的一大特点是“接触面广、信息量大”。我在整理干部廉政档案时发现,不少违纪干部的“第一次”往往发生在“八小时外”:有的是同学聚会时被“劝酒”,有的是老乡走访时被“设局”,有的是朋友帮忙时被“拉拢”。对妇联干部来说,我们的社交圈同样复杂——既要联系女企业家、女干部,又要服务农村妇女、单亲妈妈,稍不注意就可能陷入“人情陷阱”。结合近年来的监督执纪案例和自身工作体会,我认为妇联干部的廉洁风险主要集中在三个“场景”中。
    一是调研走访中的“热情接待”。妇联干部下基层调研是常态化工作,从村(社区)妇联到企业妇委会,从“妇女之家”到“儿童之家”,每到一处都可能遇到热情的接待。记得去年跟随分管领导到某山区乡镇调研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村妇联主席特意杀了自家养的鸡,煮了一锅“土鸡汤”,说“这是咱们山里最实在的东西,你们一定要尝尝”。当时领导笑着婉拒:“咱们这次来就是听真话、察实情,饭就不吃了,等以后工作做出成绩了,再请你们吃庆功饭。”这个细节让我深受教育——群众的热情需要回应,但纪律的底线不能逾越。后来我们在调研制度中明确要求:“下村调研一律在村部食堂用餐,按标准缴纳伙食费;确需在农户家中就餐的,需提前报备并留存菜单,费用由个人承担。”这一规定实施后,基层同志普遍反映:“干部更接地气了,我们汇报工作也更实在了。”
    二是帮扶慰问中的“情感绑架”。妇联承担着困难妇女儿童帮扶的重要职责,逢年过节走访慰问是常规工作,但也容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去年春节前,我们到一位单亲妈妈家中走访,她拉着干部的手哭着说:“闺女,你们大冷天还来看我,我心里过意不去,中午就在我家吃饭吧,我煮了饺子。”当时随行的办公室主任悄悄提醒:“咱们按规定不能在慰问对象家中用餐,心意领了就行。”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位单亲妈妈的丈夫因债务纠纷离家,她平时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所谓“煮饺子”其实是她当天特意去集市买的饺子皮和肉馅,本想借机表达感谢。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帮扶慰问既要讲“温度”,更要讲“尺度”。我们后来修订了《困难妇女儿童帮扶管理办法》,明确“帮扶干部不得接受慰问对象宴请、礼品,不得参与慰问家庭私人聚餐”,同时增加了“入户走访不提前通知、不搞层层陪同”的规定,既减轻了基层负担,又避免了“情感绑架”。
    三是活动合作中的“利益输送”。近年来,妇联与女企业家协会、女性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也成为违规吃喝的“易发区”。去年我们联合县女企业家协会举办“巾帼创业大赛”,有家企业负责人提出:“比赛场地我们包了,中午请大家吃顿好的,就当是给参赛选手加油。”当时负责活动筹备的同事考虑到“企业也是支持妇女工作”,差点就答应了。后来我们及时召开会议研究,明确“活动经费由主办方统筹,不得接受企业宴请或礼品”,并要求与所有合作企业签订《廉洁承诺书》。最终活动办得很成功,参赛选手都说:“这次比赛没搞虚的,我们拼得更踏实!”这件事让我明白:与女性社会组织的合作,既要“亲”又要“清”,只有划清公私界限,才能让合作关系更纯粹、更长久。
三、从“日拱一卒”的坚持看妇联干部的实践路径——必须把严“作风关”,锻造“硬队伍”
    抵制违规吃喝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我深切体会到:作风建设重在“常”“长”二字,必须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通过“制度约束+文化浸润+监督提醒”,让廉洁理念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结合妇联工作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以“制度铁笼”扎紧“行为边界”。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去年以来,我们在原有《机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妇联工作特点,制定了《妇联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其中特别强调:“不准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安排的宴请、旅游、健身等活动;不准借调研、帮扶之名违规聚餐;不准为亲属或他人谋取宴请、消费等方面的便利。”同时,建立了“公务接待审批单”“下乡调研备案表”“合作企业廉洁承诺书”三项台账,实行“谁经办、谁签字、谁负责”,今年以来已累计备案公务接待xx次、下乡调研xx次,退回超标准接待费用x次,真正做到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第二,以“家风建设”培育“廉洁土壤”。妇联是“家庭文明建设”的牵头单位,更应该在家风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去年我们开展了“廉洁家书”征集活动,收到干部职工及家属来信xx封,其中一位干部女儿写道:“妈妈常说‘吃别人的嘴软,拿别人的手短’,她拒绝企业宴请的样子,是我心中最酷的模样。”我们还组织干部家属参加“廉洁家庭”座谈会,邀请纪委同志讲解“枕边人”违纪案例,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一位副主席的丈夫在承诺书上写道:“我会做好她的‘廉内助’,不让她为‘人情往来’犯难,更不让‘一顿饭’毁了她的事业。”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切实感受到:家风正则作风正,只有管好“身边人”,才能守好“廉洁门”。
    第三,以“日常监督”筑牢“思想防线”。监督不是“挑刺”,而是“保护”。办公室作为综合协调部门,承担着“提醒、督查、报告”的职责。我们建立了“每周廉政提醒”制度,通过工作群推送典型案例、解读纪律政策;每月召开一次“作风建设分析会”,针对苗头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每季度开展一次“廉洁风险点排查”,重点关注调研接待、活动合作、帮扶慰问等环节。今年x月,我们在抽查下乡调研记录时,发现某乡镇妇联上报的“村部食堂用餐”费用比实际标准低xx%,经核实是村妇联主席为“省事”少报了人数。我们立即对该同志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重新上报费用,同时在全县妇联系统通报,起到了“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效果。
    姐妹们,“舌尖上的规矩”连着“政治上的忠诚”,“小饭桌”的选择折射“大立场”的坚守。作为妇联干部,我们既要做妇女群众的“贴心人”,更要做纪律规矩的“践行者”;既要守住“舌尖上的廉洁”,更要树起“作风上的标杆”。让我们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从自身做起、从细节严起,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抵制违规吃喝,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涵养清风正气,用妇联干部的“硬作风”赢得妇女群众的“真信任”,为推动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风清气正的“大美XX”贡献巾帼力量!
    谢谢大家!

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问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县老干部局近期推进违规吃喝专项整治工作的阶段性情况作简要汇报。自我县x月x日召开违规吃喝专项整治动员部署会以来,我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坚持把专项整治作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涵养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紧密结合老干部工作实际,聚焦“关键少数”、紧盯“特殊群体”、抓牢“日常经常”,以“严”的基调、“实”的举措推动专项整治走深走实。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位统筹抓部署,以“责任链条”拧紧整治“动力阀”
    老干部工作是党的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干部群体既是党的历史见证者、奋斗参与者,更是优良传统的传承者。此次专项整治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容不得半点马虎。为此,我局坚持“一开始就严、一严到底”的工作导向,从责任落实、机制完善、压力传导三方面筑牢整治根基。
一方面,强化“专班化”运作。第一时间成立由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工作专班,明确“组长牵头抓总、副组长分片督导、股室具体落实”的责任体系,先后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6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