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课讲稿+PPT课件:“两山”理念20年

“两山”理念20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5年8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的二十周年。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学论断。这一科学理念宛如一颗宝贵的种子,在之江大地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两山”理念的孕育、发展和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两山”理念的核心是要求科学地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两山”理念经历孕育、发现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三明常口村调研时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2003年8月8日在《浙江日报》“之江专栏”《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一文中,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词汇。在他看来,“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过程”。认识的第一阶段是“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其结果是只要经济,只重发展,不考虑环境,不考虑长远,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认识的第二阶段是虽然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只考虑自己的小环境、小家园而不顾他人,甚至把自己的经济利益建立在对他人环境的损害上;认识的第三阶段是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生态建设成为自觉行动。习近平同志由此进一步强调,建设生态省和打造“绿色浙江”,必须建立在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自觉自为的基础之上。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考察时正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命题,反复强调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浙江生态省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习近平同志后来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发表关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系列论文,在《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一文中,他明确地肯定“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并认为这“两座山”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认为要实现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们的认识必然经历“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保住绿水青山”和“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三个发展阶段;在《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一文中,他指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一对“两难”矛盾,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解决这对矛盾必须破除那种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态环境就必然得到改善和恢复的错误认识,并认为这种错误认识是建立在“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模式基础上,其共同点是对环境问题采取消极无为的态度,其必然结果是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都落空。他由此强调应当走以科技为主导,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之路,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实现从“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既培育好“金山银山”,又保护好“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丰富和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2018年5月18日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把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看作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的新路子,而且进一步提出了他的“财富观”。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中,并将“两山”理念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基本方略和原则。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的决议》中,要求“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湖田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肯定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同时,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两山”理念自2005年正式提出以来,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又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略。
“两山”理念的内涵要义与辩证关系
“两山”理念包含着“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三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两山”理念既超越西方生态思潮,又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实现创造性转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两山”理念的第一层含义。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生态思潮关注和争论的核心问题,具体体现为“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目的”三个问题。西方生态思潮对于这三个问题存在着两种回答。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借口“地球优先论”,从维系资本利益集团和中产阶级的既得利益这一目的出发,否定发展的必要性,否定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希望发展解决贫困和生存问题的愿望;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潮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并把发展的途径归结为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制定严格的环境制度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只不过他们所说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使用价值追求需要为目的的发展。“两山”理念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与西方生态思潮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关于“要不要发展”的问题,那种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不需要追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观点,既没有认识到我国依然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又没有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临严重的生态制约,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再是以付出巨大生态破坏为代价的单纯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而是速度、数量和质量辩证统一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这就决定了经济发展不能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而应当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实现经济发展。
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对于那种认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会影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投入是一种无谓投入和无效投入的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看不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根子在于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不仅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发展,而且反过来会影响长远发展,并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强调应当摒弃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走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在“发展的目的”的问题上,习近平同志要求发展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的,强调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判断发展性质的唯一标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两山”理念的第二层含义。“两山”理念的核心是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在肯定西方现代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又指出西方现代化的目的是满足资本追求利润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方式,不仅造成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协调的状况,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生态创伤,是一种畸形和片面的现代化。
通过区分“真发展”与“假发展”,“好发展”与“坏发展”两对概念,明确发展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所谓“假发展”就是放任资本逐利和缺乏道德的支撑所造成违背公平正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协调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发展;所谓“真发展”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共同富裕;所谓“坏发展”就是以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生态问题的发展;所谓“好发展”就是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绿色低碳发展。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和对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在遵循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基于自己的国情展开,只能走“科学发展之路”,即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是“两山”理念的第三层含义。为了解决“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存在的矛盾,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原则,既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又是因为生态环境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后劲。任何社会生产都需要一定的“生产条件”。这里所说的“生产条件”,既包括劳动力再生产、市场、交通运输等社会条件,也包括土壤、大气、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一旦自然条件被破坏,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必要的基础与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发展,突破生态环境的底线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自然条件不仅以自然规律影响国民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而且自然条件的好坏影响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后劲和潜力。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只有坚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原则,才能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的思想,对西方生态思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