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XX煤矿以技术管理和灾害治理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交流材料

关于新时期XX煤矿技术管理和灾害治理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交流材料
    在当前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与“双碳”目标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煤炭行业正经历着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深刻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命题。作为企业的“第一责任人”,煤矿负责人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紧紧抓住技术管理创新与重大灾害治理这两大关键环节,将安全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将技术红利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中行稳致远。
    一、夯实技术管理根基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技术管理是煤矿现代化生产的神经中枢,其先进性与精细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安全水平与经济效益。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将技术管理置于战略高度,以智能化、标准化为双翼,驱动企业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一是驱动管理模式变革的智能化建设。
    智能化是煤炭工业技术革命的核心方向。国家层面持续出台政策予以引导,如《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就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结构合理、科学开放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煤矿负责人应主动顺应这一趋势,将智能化建设作为提升技术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
    首先,构建统一的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传统的区队分割、系统独立的信息化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矿井管理的需求。必须打破信息孤岛,构建集生产调度、安全监控、经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该平台通过部署覆盖全矿的传感器、智能终端与高速工业互联网,实时采集地质、生产、设备、安全、环境等各类数据,形成矿井的“数字孪生”或“一张图”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管理层能够实现对采、掘、机、运、通等各系统运行状态的全局掌控和协同调度,使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其次,建立全生命周期的设备健康管理体系。设备是煤矿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其稳定运行是保障生产连续性的前提。通过在关键设备上部署振动、温度等在线监测传感器,建立设备健康管理与故障诊断平台,可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7×24小时不间断监控。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实现从“计划性维修”到“预测性维护”的转变,大幅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提升设备综合利用率(OEE),降低运维成本。例如,通过对主运输皮带机运行数据的深度分析,精准预测托辊、轴承等部件的寿命终点,从而制定最优更换计划,避免了因突发故障导致的全矿性停产。
    二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标准化作业。
    如果说智能化是技术管理的大脑,那么标准化作业就是保障指令精准执行的骨骼肌肉。新版《煤矿安全规程》对安全生产的各环节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煤矿负责人必须将规程标准从“墙上的制度”转变为“现场的行动”。
    一方面,要将风险管控深度融入标准化作业流程。在实践中,一些单位创新推行“风险清单战前点兵”机制,要求班组在作业前,对照风险清单逐项确认管控措施是否到位;同时,实行岗位安全“口令式核验”,将核心安全规定简化为易于记忆和执行的口令,确保每位职工在操作前都能进行自我提醒和安全确认。这种做法将风险辨识、安全确认与作业许可固化为标准程序的一部分,有效杜绝了因“三违”造成的安全事故。
    另一方面,要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标准化作业的落地。通过在智能管控平台上开发标准化作业管理模块,可将每个工种、每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安全要点、质量标准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呈现。例如,在进行设备检修时,检修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调取标准化的检修流程卡和三维视频指导,并在线完成检修记录、质量确认和工单闭环,实现作业过程的全程留痕与可追溯。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置于严密的技术监控之下,从而向“零违章、零隐患、零伤亡”的安全目标迈进。
    二、深化重大灾害治理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
    煤矿重大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治理难度高等特点,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负责人必须牢固树立“灾害可防可控”的信心,摒弃侥幸心理,以科学的态度和超前的思维,构建系统性、根源性的灾害治理体系。
    一是要坚持源头治理与系统防治
    近年来,我国煤矿重大灾害治理理念已实现从“被动应对、局部治理”向“主动预防、区域治理、综合施策”的重大转变。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负责人必须深刻认识到,瓦斯、水、火、冲击地压等灾害并非孤立存在,往往相互耦合、互为诱因。因此,必须推行“多灾害协同治”的系统思维。
    在治理策略上,全面推行“一矿一策、一面一策”的精准化防治模式。针对不同矿井的地质条件、开采深度和灾害特征,组织专业技术团队进行系统“会诊”,制定个性化的治理方案。例如,对于高瓦斯矿井,必须坚持“区域先行、局部跟进”的原则,大力推广地面井预抽、穿层钻孔区域预抽等技术,在工作面回采前就将瓦斯浓度和压力降至安全范围,从源头上消除瓦斯突出风险。对于深部开采面临的冲击地压威胁,则要通过优化开拓布局、合理确定开采顺序、实施保护层开采、应用大直径钻孔卸压和水力压裂等区域性解危措施,主动释放和转移矿山压力,避免应力过度集中。这一系列源头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是近年来我国煤矿瓦斯和冲击地压事故总量及死亡人数均实现大幅下降的关键所在。
    二是要强化科技赋能与精准预警
    科技创新是破解重大灾害治理难题的最有力武器。煤矿负责人应积极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武装灾害治理体系。
    在监测预警方面,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利用三维地震精细勘探技术,可以像做“CT”一样,提前探明井下可能存在的断层、陷落柱等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在井下,部署融合了微震、电法、声发射等多种监测手段的智能预警系统,对矿岩应力、瓦斯涌出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系统能够基于大数据模型提前发出预警信号,为采取避险和解危措施赢得宝贵时间。
在灾害治理技术方面,要敢于投入,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装备。例如,千米定向钻机等装备的应用,使得对煤层瓦斯进行远距离、大范围、高精度的抽采成为可能,极大地提升了瓦斯治理效率。水力压裂、水力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4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