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专题评估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XX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评估座谈会,这既是一次对前期工作成果的集中检阅,也是一次对下步任务的再动员、再部署。刚才,来自区直单位、企业、学校、街道、村(社区)等各个层面的15位同志,结合各自领域和工作实际,分享了真切的感受,提出了中肯的评价和宝贵的建议。大家的发言有思考、有见地,充分反映了此次学习教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真实图景,听后很受启发。市委评估组的到来,更是对我们工作的有力指导和鞭策。
此次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将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持学、查、改一体推进,统筹重点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可以说,作风建设的新风正气,正在转化为推动XX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巩固成果、深化拓展,任务依然艰巨。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学细悟,砥砺初心,作风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回顾前一阶段的工作,全区上下闻令而动、精心组织,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呈现出理论学习入脑入心、检视整改动真碰硬、干事创业精气神全面提振的良好局面。作风就是生产力,优良的作风就是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XX区的发展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首先,理论武装的“深度”转化为政治忠诚的“高度”。各级党组织将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配套法规制度,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的必修内容。通过举办专题读书班、邀请专家辅导、组织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层面,深刻领会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大家普遍认识到,八项规定不是一时之举,而是关系人心向背、决定事业兴衰的长期战略。通过系统学习,全区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显著增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
其次,检视整改的“力度”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温度”。学习教育没有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是直面问题、刀刃向内。各单位对照“四风”问题的种种新表现、新变种,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区委带头,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四不两直”方式,摸排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针对部分窗口单位存在的办事流程繁琐、服务态度生硬等“官僚主义”现象,全面推行“一窗通办”“好差评”制度,群众办事满意度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针对个别领域存在的“吃拿卡要”隐形变异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成功查处了借项目评审、中介服务等名义违规收受好处的案件,净化了营商环境。过去群众反映强烈的XX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推进缓慢问题,在此次学习教育的推动下,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工作专班,现场办公,用时不到两个月就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管网堵塞、外墙脱落等核心问题。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作风转变带来的红利。
再次,作风建设的“硬度”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速度”。优良的作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通过此次学习教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得到有力遏制,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抓落实的效率更高。这在我们的经济数据上得到了直观体现。根据统计,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5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达72.5%,展现出强劲的经济活力和健康的产业结构。进入2025年以来,全区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几个重点项目,如XX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XX滨河生态文旅走廊的打造,过去可能因为部门协调、审批流程等问题耗费大量时间,现在通过建立“项目专员”制度,相关单位主动上门服务,现场解决难题,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了15%以上。实践证明,作风建设与经济发展不是“两张皮”,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有机整体。
二、认清形势,正视不足,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与坚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反“四风”的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也可能改头换面、死灰复燃。对此,绝不能有任何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
一是要警惕“疲劳松懈”的心态。随着学习教育集中阶段的结束,少数同志可能会产生“过关”思想,认为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这种思想倾向是极其危险的。作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旦思想上出现松动,行动上就可能出现偏差,已经取得的成果很可能付之东流。
二是要警惕“隐形变异”的风险。当前,“四风”问题变得更加隐蔽、更具迷惑性。违规吃喝转入内部食堂、私人会所,“不吃公款吃老板”;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通过电子红包、快递物流等方式进行,花样翻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穿上了新的“马甲”,比如以“属地管理”为名层层推卸责任,以“文来文往”“会来会往”代替真抓实干,以“过度留痕”应付上级检查。这些新动向、新表现,对我们的辨别能力和监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要警惕“制度空转”的现象。近年来,我们围绕作风建设出台了不少制度规定,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但对照实际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检查跟不上、问责追责偏宽偏软的问题。有的制度设计较为原则,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和量化标准;有的制度执行缺乏刚性,对“踩红线”“打擦边球”的行为未能形成有效震慑。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其危害性甚至比没有制度更大。
这些问题,虽然可能只是局部存在、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作风建设的螺丝拧得更紧、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扛得更牢。
三、标本兼治,常态长效,坚定不移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抓好后续工作,关键在于推动学习教育成果的转化运用,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作风建设机制。要聚焦思想根基、责任落实和监督约束三个关键环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第一,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在“学”上做到常学常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从根本上筑牢抵制歪风邪气的思想防线,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一要推动学习常态化。必须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校主体班次培训、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的“第一议题”和“必修课程”,定期学、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确保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二要创新学习方式。不能满足于读文件、念报纸,要结合新时代特点,丰富学习载体。可以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可以开展案例教学,围绕近年来查处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干部辨析风险、明晰底线;可以充分利用我区的XX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情景式、沉浸式教学,让党员干部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感悟初心使命,增强党性修养。三要注重学用结合。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引导广大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发展的举措、服务群众的本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将学习激发的正能量,转化为推动XX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全面压实主体责任,在“干”上体现担当作为。责任不落实,一切都等于零。作风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看责任体系是否健全、责任链条是否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3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