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2025年度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总结报告
截至2025年7月,我县已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文明校园1所、市级文明校园7所,并在此基础上,成功打造了雷锋学校3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11所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1所。全县教育系统形成了“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程浸润、全面提升”的文明创建新格局,师生文明素养、校园文明程度、育人环境质量得到整体性跃升。现将本年度创建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信仰之基——以红色基因为核心的精神谱系构建
XX县地处历史文化交汇之地,既是XX历史时期的北方重镇,又是XX古道上的关键枢纽,更是在近代革命史中扮演了XX山脉抗日游击根据地核心区域的重要角色。这片热土承载的厚重历史文脉与光荣革命传统,是我们在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最宝贵资源。县教育系统立足此独特优势,系统性地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深度融入办学治校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创新构建了“全员、全程、全学科、全时空”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红色教育生态体系。
(一)打造“红色立体研学”品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我县倾力打造“红色立体研学”教育品牌,策划并持续开展了“红色领航思政铸魂——行走的育人课堂”系列沉浸式主题实践活动。该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组织学生走进革命旧址、纪念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情景体验、现场教学等方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让革命精神可感可知。为确保宣讲效果,我们精心组建了三支专业化、梯队化的宣讲队伍:由德育骨干教师组成的“德育干部讲师团”,负责理论深度与体系化讲解;由优秀共青团员组成的“青年团员宣讲队”,以朋辈视角分享感悟,引发共鸣;由少先队员组成的“红领巾宣讲队”,用童言童语讲述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截至目前,三支队伍通过演讲、快板、歌唱、舞台剧等丰富多样的形式,累计开展主题宣讲与展演活动30余场,覆盖全县师生超过5000人次,成功将XX县打造成为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爱国主义教育新高地。
(二)激活校园文化平台,深化红色艺术浸润。?为使红色教育更具感染力和渗透力,我们依托校园文化社团,特别是重点扶持了“XX剧社”等特色平台。剧社师生共同挖掘本地红色故事与全国英模事迹,自编自导自演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雷锋的故事》等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红色情景剧。这些剧目以沉浸式的艺术表达,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与崇高精神,让青少年在艺术欣赏中完成精神洗礼,使红色基因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红色教育的丰硕成果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在2025年清明节期间举办的“缅怀革命先烈·给烈士的一封信”主题征文活动中,全县共有80名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荣获县级表彰;在市级“童声诵北疆·薪火永相传”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我县选送的10个节目脱颖而出,荣获市级重要奖项,充分展现了XX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深厚的家国情怀。
二、创新体系建设,激活育人动能——“1+4+N”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化实践
在深厚红色文化的精神滋养下,为构建科学、系统、高效的育人体系,XX县教育系统在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独创并全面推行“1+4+N”协同育人课程模式,旨在打破学段壁垒、整合育人资源、凝聚教育合力,形成一体化、全链条的育人新机制。
“1”是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我们坚决落实“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求,将思政课建设摆在首要位置。通过构建从小学到高中的学段衔接、螺旋上升的思政课程新生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与系统性。今年5月初,我县成功组织召开了全县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交流活动,汇聚全县骨干教师智慧,共商共研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有力推动了思政课的守正创新。
“4”是指创新打造四大特色育人品牌矩阵。?这四大品牌课堂如四根坚实支柱,共同支撑起全县协同育人的宏伟大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的精神滋养与价值引领。
“育苗青学堂”:?主要面向学前教育及小学低年级阶段,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开展品德启蒙教育。通过绘本故事、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爱祖国、爱集体、讲礼貌、懂分享等基本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石榴籽红课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堂通过组织学习各民族历史文化、传唱民族团结歌曲、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团队会、举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领航金讲堂”:?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高端育人平台,定期邀请各级领导干部、各行业精英、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大国工匠等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他们用亲身经历与鲜活案例,为师生们讲述奋斗故事、诠释社会责任、解读国家政策,点亮了广大师生的理想灯塔,坚定了他们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心与决心。
“家校名学堂”:?致力于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坚实桥梁。通过建立健全各级家长委员会、开通线上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组织亲子实践活动等方式,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引导家长与学校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凝聚起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强大合力。
本年度,四大品牌课堂交相辉映,已累计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30余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N”是指深度挖掘其他所有学科课程蕴含的德育教育元素。?我们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实现“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通过引导语文教师在诗词歌赋中涵养学生家国情怀,音乐、美术教师在艺术作品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与文化自信,物理、化学教师在科学探索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体育教师在团队协作中锤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构建起万川归海、润物无声的学科融合育人大格局。
三、厚植文化沃土,彰显办学内涵——以“和美”文化引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是滋养学生成长的无形力量。XX县在文明校园创建中,始终坚持将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自2021年以来,我县勇当全市教育改革创新排头兵,2022年成功入选自治区首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县,2023年与XX知名学府附属实验学校达成战略合作办学协议。经过不懈努力,今年3月,XX县被教育部正式认定为“2024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成为自治区首批、XX市唯一的获此殊荣的县区,更是全国首个通过此项国家级验收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标志着我县教育事业实现了内涵式、跨越式发展。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创新性地构建了以“和美”为核心的区域校园文化体系,着力培育学生“尚善”的精神品格。这一文化体系与XX县“尚善包容、厚德开放”的地域主流文化一脉相承、深度融合。
“和”?体现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睦的师生氛围、和融的家校互动、和顺的办学秩序。
“美”?表现为优美的校园环境、美好的心灵品质、健美的身体素质、唯美的艺术修养。
“尚善”?则是引导全体师生崇德向善、择善而从、日行一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在“和美”文化的总领下,全县各中小学结合自身历史、特色与愿景,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品牌矩阵,如有的学校以“志美文化”激发学生远大志向,有的学校以“多彩文化”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有的学校以“最美文化”选树身边榜样,有的学校以“榜样文化”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还有的学校以“绿色文化”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这些特色鲜明的子品牌,共同构成了XX县“和谐创建、绿色发展、美好成长”的区域教育文化图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片充满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文化沃土。
四、深化德育实践,培育时代新人——“八德”工程与模范选树的丰硕成果
XX县始终将德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通过系统化的工程设计与常态化的活动开展,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建设,着力培养“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新时代好少年。
(一)创新实施“八德”教育工程,构建系统化德育体系。?我们在全县中小学创新实施了以“仪式育德、课程立德、习惯养德、书香润德、活动化德、实践强德、环境熏德、榜样树德”为主要内容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3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