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同发 “四化”同步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新样板—— 宿迁实践对延安的启示
“四力”同发 “四化”同步
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新样板
—— 宿迁实践对延安的启示
辛永峰
近期,延安赴无锡挂职工作组实地学习调研江苏省在推进宿迁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结合延安实际,调研组现就关于支持延安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新样板的思考与建议报告如下。
一、江苏推进宿迁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的有益探索和重大实践
江苏推进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高质量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重大使命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加快省内全域一体化、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和探索。
1.创建区域共同现代化的江苏示范。江苏的现代化建设要走在前列,基本前提是省内不同地区都能实现现代化。相对而言,先发展起来的苏南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小、进度快,后发展的苏北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难度相对大,进度也慢。而宿迁在苏北又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现代化水平处于洼地状态。可以说,在全面小康的建设过程中,江苏创造了苏南模式。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江苏可以通过集成改革创新在宿迁实现“四化”同步,由现代化的洼地变高地,创造后发展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宿迁模式,形成区域共同现代化的江苏示范。
2.探索省内全域一体化的江苏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江苏各地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就在共同富裕方面作出了示范,要在全省范围促进共同富裕达到省内全域一体化,其路径是在全省范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后发展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宿迁作为苏北目前经济发展的洼地,更是实现全域一体化难点中的难点。因此,若能通过示范区的建设,探索出加快宿迁融入苏南进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具体路径,将能从实质上推进省内更快实现全域一体化。针对此,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苏南苏北产业转移合作,共建优势产业链,构建制造业转移利益分配机制”。这为苏南苏北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力支持宿迁积极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促进后发展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同时,注重资源和要素整合,畅通要素流通渠道,打通苏北苏南壁垒,实现互补发展、协调发展。加强苏北苏南产业转移合作,共建优势产业链,构建制造业转移利益分配机制。
3.创造和提炼“四化”同步的江苏经验。“苏南模式”是以农村工业化实现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和收入水平快速提高,表现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化的带动以及农业承包经营制形成了农业发展的“剩余”范式,农业附加值低且收益水平低,农业弱势地位始终未变。可见,“苏南模式”是解决温饱、实现小康过程中,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理念下形成的一种不平衡发展战略,这符合当时我国的国情需要。如今,站在全面实现小康这一现代化的新起点上,需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重点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因此,要从过去不平衡的发展战略,转变为如今“四化”同步的平衡发展战略。在宿迁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创造了一种通过平衡发展战略,在后发展地区实现现代化水平“由洼地变高地”的新发展模式,实现了新时代的现代化的“四化”同步新内容、新要求。首先,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依赖创新,更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其次,宿迁作为农业大市,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要通过“四化”同步补农业现代化短板,实现农业现代化包含农业生产工业化和农业装备现代化过程。最后,新型城镇化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聚拢人气并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4.创造“集成改革创新”的江苏样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了系统集成、协同推进的新阶段。集成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战略性变化。集成改革,就是要改变各部门“各自为阵”“单兵突进”的现象,避免改革碎片化、零散化,提升改革的整体效益。主要目的是坚持系统思维,形成改革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调动一切有利于改革的积极因素向改革聚焦,助力改革破解一系列难题。坚持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活力,推进以创新为中心的集成改革,实现“四化”同步,将会成为成功的实践。宿迁在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大力支持下建设“四化”同步示范区,在集成改革创新上先行先试。从这一意义上说示范区也是集成改革创新的试验区。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有价值的样板,更好发挥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作用。
5.创造“后发展地区率先发展”的江苏模式。当前,先发展地区已经有了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而类似宿迁这样的后发展地区要实现跨越式的现代化还需发展政策的支持。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在创新性的发挥有为政府功能,改变“收益先发展地区独享,成本各地区均摊”的实质不公平状况,加大精准性、差别化支持政策力度,推进宿迁通过集成改革创新,加快实现“四化”同步现代化,全力创造出公平与效率兼顾、后发展地区率先发展的宿迁模式。2021年9月22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从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等8大类20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宿迁市顺势而为、善用优势,把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作为深化改革的“龙头工程”,围绕一个目标体系,抓好七项系统集成,实施九大改革举措,确保“十四五”出成果、“十五五”成示范。2022年GDP百强城市名单中,宿迁跻身全国70强,GDP首度突破4000亿元,达4112亿元,增速位列江苏省第四,已然成为苏北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样板。
二、延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新样板的战略意义和深刻内涵
1.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革命老区的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在新时代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重大政策举措,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使其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对过去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重大牺牲与贡献的感恩,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延安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城乡统筹发展更加协调,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2.革命老区率先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延安考察时强调“延安和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永远铭记”。革命年代,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中国革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支持延安率先共同富裕则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经济布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生动实践,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同时,延安开展共同富裕先行先试,更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带动区域加快现代化步伐;更有利于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经验,为后发展地区开辟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3.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下区域协调发展的“陕西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享共赢的有效路径。陕西省因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差距较大,确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围绕各个区域特色优势,互相补充、良性互动、互相支撑,确保区域发展取得新突破。在延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样板将加速带动陕北区域发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进一步融合集聚,推动延安能源化工产业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为构建国家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技术转化和工程示范的先行示范,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进而形成中国式现代化下独特的区域协调发展“陕西路径”。
4.做出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样板。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2月,中省乡村振兴局接连出台指导支持延安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倾斜支持延安市相关政策措施;2023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些相关政策措施和重要讲话,都为延安的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增加了前进动力。延安具有城镇化空间大的后发优势,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强劲、活力充沛,通过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就能更好把强县和富民、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就能进一步强化主导产业支撑,实现新型城镇带动,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会治理水平,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取胜,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样板。
三、延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新样板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延安市具备独特的政治优势、显著的资源优势、强劲的后发优势、向好的生态优势,支持延安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新样板,既是陕西省实现区域共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化建设中“后发先至”的理想示范。
1.延安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生活了七年,播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也成为了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和中国梦的发祥地。
2.延安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延安是中华民族圣地,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寝位于黄陵县桥山之巅,是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境内有历史遗迹9262处,黄河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独具特色,壶口瀑布、乾坤湾驰名中外,陕北民歌、安塞腰鼓、剪纸等民间艺术久负盛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五年来延游客突破2.5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40亿元、红色教育培训达到80.8万人。延安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苹果种植面积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延安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探明石油储量14亿吨,天然气储量2万亿立方米,煤炭储量110亿吨,煤层气190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万吨,页岩气、岩盐储量十分可观。延安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完备,工业链条不断延伸,综合能源基地基本建成,油煤气资源综合利用、大唐热电联产、彩虹光伏玻璃等316个重大能源转化和非能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累计引进新经济企业1076家。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建成运营,独角兽企业英雄互娱落户延安。延安光谷、北航贝塔、红色筑梦、腾讯众创空间等8家创新创业平台投入运营,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达到5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各1家。
3.延安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延安市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延长、延川、宜川3个国定贫困县成功“摘帽”,693个贫困村、20.52万人全部脱贫,市委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以延安中心城区为龙头的四级城镇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488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受到国务院表彰,“城市双修”经验全国推广,安塞撤县设区,子长撤县设市,城镇化率达到6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西延高铁全面推进,延安南泥湾机场建成通航,建成5G基站1443个,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和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延安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品位持续提升。
4.延安有向好的生态优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累计退耕还林1077.5万亩、治沟造地5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07%,植被覆盖率达到81.3%,全国退耕还林工作会在延召开;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主要河流全部消除劣V类水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9天,“圣地蓝”成为延安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延安样本”。
延安虽然已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一是推进“四化”同步的创新资源和发展活力仍有不足;二是特色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弱项;四是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和领域的深入融入面临较高壁垒;五是科技创新存在人才短缺、资源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仍需要通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一加以解决,奋力实现追赶超越。
四、延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新样板的实现路径和重要抓手
调研组建议,延安要以系统思维推动改革创新,通过“四力”同发、“四化”同步,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新样板。具体来说,就是要“落中央之力、举全省之力、借无锡之力、聚延安之力”,奋力打造延安“三区两模式”的“四化”同步的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新样板。
一方面,要把“四力”同发作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新样板的实现路径。
1.落中央之力。就是要把党中央对延安的支持力度和政策用足用活、落实落细,围绕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胸怀“国之大者”,找准自身定位,为延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新样板擘画顶层设计。
2.举全省之力。就是要积极争取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2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