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电影《集结号》在各大影院热播,好评如潮,让无数观众落泪。
其中,张涵予饰演的谷子地,为了完成任务,坚决执行命令。
战火纷飞的火线,那一声集结号声,到底有没有响起,成了他探寻的真相。

而在现实中,这个角色是有原型的。
有一位老兵,为了战场上那声没有响起的军号,苦苦寻找了48年。
一声号角,一生使命。
年过七旬,历尽艰辛,找到老部队,只为向首长报告,任务已完成。
这位堪称军魂的老人有着怎样曲折的故事?最后到底探明真相没有,那一声集结号是否吹响?
屡立战功
这位寻找部队48年的老人,名叫常孟兰,河北赞皇县北竹里村人,出生在那军阀混战,列强逞凶的年代。

虽然生活苦难,但也算安全,战乱没有波及到这个偏远的小村。
幸运的是,在那艰苦的时期,父母省吃俭用,常孟兰还有了几年读书的经历。
也正是这段短暂的学习机会,让他意识到,想要更好的生活,唯有走出去才有机会。
1944年,20多岁的常孟兰终于离开了家乡,想要去城里打拼一番。
奈何,一直在农村生活,到了城里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懂、不会,只得先去投奔一个亲戚,寻求帮助。
当时,他的这个亲属正在国民党军队里当兵。

在那时候,穷苦人的一个出路就是当兵,起码能吃上饭。
这个亲戚当兵多年,混了个小官,常孟兰觉得应该能帮到自己。
亲戚也热情招待了他,两人吃饭、聊天到很晚。
于是,常孟兰当晚就住下了,打算第二天再出去找找工作。
结果,意外发生了。当天晚上,八路军部队突袭,击溃了这股国民党军队,慌乱中,常孟兰稀里糊涂地做了俘虏。
正当常孟兰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安危的时候,却有人告诉他,让他收拾一下,准备回家。
原来,他的身份查清了,八路军知道他是探亲的农民,没有为难他,要放他回去。

常孟兰这下子放心了,收拾好就要走了。
正当出门的时候,碰到一个首长,无意中提了一句:“你愿不愿参加八路军”。
常孟兰虽说以前没有见过八路军,但对八路军的作风还是听说过的,再加上这次的经历,让他心中对八路军很有好感。
心想,自己本来就是出来找活路的,要是能跟着仁义之师一起干也挺好。
就答应下来,留在了八路军部队。
常孟兰有点文化,学习快,有一定的想法。
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常孟兰从心底接受和喜欢上八路军部队。
内心接受,愿意为之奋斗,也就促使常孟兰作战十分勇敢,冲锋陷阵,敢打敢拼。

很快,常孟兰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到革命大家庭,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
1947年10月,清风店战役打响,国民党投入大量精锐部队以及飞机、大炮等重武器。
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常孟兰所在部队,付出了重大牺牲,旅长重伤,政委牺牲。部队士气一度受到影响。
敌人的飞机欺负我军没有制空权,肆无忌惮轰炸的同时,开始低空俯冲扫射。
敌机的嚣张激怒了常孟兰,那时候,哪顾得上生死,常孟兰端起机枪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看着越来越近的飞机,毫不犹豫地扣响扳机。

一架美式战机坠落,这一幕,极大鼓舞了我军士气,战士们作战越发勇猛,不久之后,就顺利结束了战斗。
常孟兰一战成名,不但受到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签发的特等功嘉奖,还升职排长。
清风店战役,国民党第三军主力基本覆灭,石家庄守敌力量薄弱,我军指挥部当机立断,解放石家庄。
攻占石家庄,绕不过去一个重要的战略地点,号称不可攻破的云盘山。这个石家庄外围最重要的屏障,拿下云盘山,就拿下了一半石家庄。
守军有一个加强连的队伍,我军由九连率先发起进攻,八连策应。

在火炮掩护下,战友们发起冲锋。
这场战斗打得很艰难,敌人没有退路,也在殊死一搏。
重炮轰鸣,坦克、装甲车都冲了出来,这时候拼的就是勇气和毅力。
关键时刻,连长何友海命令常孟兰带来二排,作为尖刀,迅速突击。
常孟兰带领二排战士,一路以手榴弹开路,压制敌人,迅速占领敌人核心工事,使敌重武器报废、指挥系统瘫痪,后续部队快速跟上,解决战斗,顺利拿下云盘山。
战后,常孟兰再次立功受奖,身戴红花的照片被刊登在报纸上,一直被收藏在三十团的荣誉室。

保证完成任务
解放战争后期,全国各处战场,我军开始占据优势,为了避免更大伤亡,集中优势兵力彻底消灭国民党军队,解放军调动频繁。
1948年11月,常孟兰所在部队奉命向关外转移,走到延庆桑园镇与傅作义的“暂三军”不期而遇。
那天已经天黑,敌人一时间摸不清我军虚实,开始排兵布阵,做战斗准备。
当时情况很明显敌强我弱,团长当机立断,趁着夜幕掩护,部队迅速撤离。
为保证部队安全撤离,团部命令八连断后,只要阻敌、牵制一段时间,就可以确保大部队顺利撤离。

何友海连长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常孟兰带着五班7名战士来完成,任务之艰巨,完成难度之大,难以想象。
只要拖到天完全黑下来,我军部队就可以安全撤离,常孟兰的任务就可以完成。
几人的任务关系到大部队能否安全撤离,连长要求常孟兰必须完成任务。
“保证完成任务”常孟兰大声回答。
临走之际,常孟兰询问连长,他们什么时候可以撤退。
“当集结号响起的时候,就可以撤出战斗了。”

这次任务,九死一生,8个人的心中非常清楚,但为了部队安全撤离,为了革命胜利,八人义无反顾地走向阵地。
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八人分散隐蔽起来,常孟兰特意安排一名战士隐蔽在后方,那里可以第一时间听到号角声,这关系到几人的生命。
很快,敌人的脚步声,混杂着汽车、坦克的轰鸣声传来。
敌人数量众多,几百倍、几千倍于他们,本能的恐惧涌上心头,但他们没有退却,死死地趴在阵地上。终于,敌人进入射程,八人毫不犹豫地开火。

由于天黑,敌人一时间摸不清有多少人阻击,不敢贸然上前,双方小规模交火、僵持了二十多分钟。
随后派出小股部队发起冲锋,几人居高临下,艰难地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此时,手里的弹药已经不多了,而时间也过去了一个半小时。
按理说,主力部队应该已经走远了,可撤退的号角声还没有传来。有战士沉不住气,开始催促常孟兰下令撤退。
但常孟兰坚决表示,没有撤退的号声,就必须死守在阵地上。
但那一声军号,却一直没有响起。

很快,敌人再次进攻。
这次,敌人使用了照明弹,我军阵地的情况一览无余,眼见只有寥寥数人守卫阵地,却打退了人数众多的三次进攻,敌人恼羞成怒,大量的敌人涌了上来。
敌我差距过于明显,没有夜幕掩护,很快数名战友牺牲了。
常孟兰顾不上那么多,拿起机枪,朝着一个方向猛冲。
居然杀出一条血路,在夜幕中,奇迹般地冲了出来。但此时主力部队已经走远,不知去往何处,常孟兰与部队失散了。

突围后,常孟兰到处打听自己所在部队的踪迹,但却一无所获。那时期,战斗频发,部队天南海北地调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无奈下,常孟兰回到了老家。
那场阻击战,常孟兰虽然奇迹般存活,但7名战友都牺牲了,这让常孟兰心生愧疚,如果不是自己坚持等撤退的号角声,也许战友们就不会牺牲,这件事让他始终无法放下。
新中国成立后,常孟兰专程去了一次北京,找到一个专门收容战争中失散人员的部门,很快确认了他的身份,但却一时没有他所在部队的消息,只能让他回家等待。
两年后,他再次去了北京,这次被告知,他原部队已经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暂时无法取得联系,只能回家继续等消息。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常孟兰不甘心就这么苦苦等待,多次去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石家庄、保定、东北等地,去寻找战友和部队,却杳无音信。
这件事成了他的心结,他只想找到连长,当时为什么没有听到那一声关系八人生命的号角声。
这一等待就是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
1984年,某军事学校在常孟兰老家北竹里村附近,修建一个训练场,经常有学员前来训练。
虽然离开部队多年,但对军队的那份特殊的感情刻骨铭心。常孟兰主动找到负责训练场的首长,希望平时能帮忙做点事情。

常孟兰开始与部队的人员接触多了起来,慢慢地,常孟兰也经常与他们讲述战争年代发生的事,尤其是其对枪械的原理、使用都非常精通,让大家相信了这个老人的话。
慢慢的,常孟兰的事情,引起一个人的重视,才让他多年寻找部队的心愿能够达成。
这个人就是军事学院副院长王定庆少将。他决定帮助常孟兰,找到他当年所在的部队,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
这一找,又是十多年过去了,年代久远,部队建制多次变化,寻找起来并不容易。

有收获、有遗憾
1996年,王定庆少将终于打听到确切的信息,沈阳军区某集团军,正是当年的四纵,而驻守辽宁本溪的一个炮团,其前身就是当年的三十团,这就是常孟兰的老部队。
苦等多年,终于找到老部队,常孟兰兴奋地整晚没睡觉,收拾好东西,第二天天一亮就要出发,去找部队。
那一年,常孟兰71岁,从河北赶到本溪,才知道部队换防,驻守在一个小镇上。
常孟兰在车站等了一夜,第二天正好是大年三十,车很少。好不容易才等到一辆车,赶到小镇,已经是晚上了。

天已经黑了,下着大雪,小镇离部队驻地还有几公里,常孟兰不想再等了,已经咫尺之遥,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饥寒交迫、年老体衰,终于看到了部队的灯光,心情一放松,却再也坚持不住,晕了过去,好在被路过的军车发现,救回了驻地。
醒过来后,老人马上要求见团长,并将自己的事情讲述出来。
很快,团长及部队各位领导,就相信了常孟兰的话,原因很简单,因为一张照片。
当年常孟兰立功登报的照片,一直在团荣誉室。虽然已经过去多年,常孟兰已经衰老,但模样清晰可辨。

常孟兰终于找到了部队,汇报完自己未尽的任务,了却一个心愿,但却得知何友海连长已经牺牲,当年号角声是否响起,无从得知。
部队确认老人的身份后,想将老人接到荣军院养老,但常孟兰拒绝了。
他坚定地表示,自己找部队是来交任务的,而不是要待遇,自己生活得很好,不希望给部队添麻烦。
2004年,老人安详地离去,虽然到死也没弄清楚集结号的疑问,但总算找到部队,完成自己的使命。
2008年,《集结号》上映,这部以常孟兰为原型塑造的角色,也引发大家对于当时是否吹响集结号的疑问。

本以为这件事随着常孟兰老人的离世,将成为不解之谜,却没想到,还有意外出现。
2008年,一期《为了那声军号》节目的播出,让事情出现转机。
在节目中播放了常孟兰老人九年前的采访视频,他曾提起过何友海连长的特征,一位来自辽宁鞍山的观众,向节目组反应,他有一个熟人与何友海很像,但名字叫“和有海”。
很快节目组联系上和有海,原来他就是常孟兰的老连长,并没有牺牲,而是名字搞错了。

了解了所有的事情后,和有海老人感慨到“当时情况复杂,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没有下达吹响集结号的命令。常孟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却没想到酿成这样的悲剧。”
真相揭开,可惜常孟兰再也听不到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