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分公司2025年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XX分公司2025年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好!
    经过两天紧张而充实的议程,XX分公司2025年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研讨会即将圆满结束。在过去的两天里,规划发展部、氢能业务部、财务部等14个部门及业务前端的同志们,围绕“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驱动转型”这两大核心议题,立足岗位、着眼全局,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汇报。大家的发言准备充分、内容详实,问题导向鲜明,措施建议有力,既有对宏观形势的精准洞察,也有对具体业务的深刻剖析。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研讨,碰撞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高效的、务实的会议。
    借此机会,我代表公司领导班子,对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和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热烈祝贺!对全体与会同志的辛勤付出和智慧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下面,结合大家的研讨成果和公司当前发展实际,我讲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审时度势,深刻认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能源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交融的时代。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为新能源行业擘画了宏伟蓝图,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转型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去那种依靠规模扩张、跑马圈地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行业竞争正在从“圈资源”向“拼技术”“比效益”转变,行业洗牌正在加速,优胜劣汰的法则愈发严酷。
    从外部环境看,政策的导向、技术的迭代、市场的需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新能源项目的审批和建设标准日趋严格,对生态环保、土地集约、电网友好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风光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平价上网时代全面到来,单纯依靠政策红利获取高额回报的时期已经过去,行业整体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从内部发展看,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目前,公司业务范围已覆盖XX省多个地市,累计并网容量达到千万千瓦级别,累计发电量超过380亿千瓦时,为区域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正视自身存在的短板和瓶颈。例如,部分早期投产的项目设备老化、效率衰减,亟需技术改造升级;我们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多元化的业务需求时,还存在流程不够优化、协同不够顺畅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战略重心需要加速实现从“规模优先”到“质量优先”的根本性转向。
    因此,召开这次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研讨会,正当其时,十分必要。这不仅是一次业务研讨会,更是一次战略动员会、思想统一会。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道必答题;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上来,以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奋力闯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
    二、锚定航向,以系统性思维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具体的战略、清晰的路径和有力的抓手。根据本次会议形成的共识,结合公司未来发展规划,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筑牢理念根基,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航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公司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敢于在无人区“探路”,在技术上“破冰”。协调是内在要求。要处理好规模与效益、存量与增量、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推动风、光、氢、储等多元业务形态的协同并进,实现各业务板块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价值最大化。绿色是永恒底色。作为新能源企业,绿色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要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不仅要提供清洁电力,更要以最小的生态扰动实现最大的环境效益,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的承诺。开放是必由之路。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强与政府、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比如我们与XX能源集团在风光氢领域的战略合作意向,就是要实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共享是最终目的。要推动企业发展成果与员工、社会共享,让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地方经济,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二)聚力科技创新,着力打造引领未来的核心竞争优势。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我们必须从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向未来的“创新驱动”,用技术领先构筑起最坚实的“护城河”。
    第一,要持续巩固和扩大在氢能领域的先发优势。氢能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战略转型的主攻方向。经过艰苦攻关,我们建成的XX制氢厂项目,作为集团公司重点科技项目,不仅成功掌握了大规模、低成本电解水制氢的核心技术更稳定产出了纯度超过99.999%的高品质氢气,完全符合燃料电池汽车用氢的国家标准。该项目已取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并获得了集团首张可再生氢的正式评价证书,与XX油氢电综合能源站成功打通了供应链,标志着我们已经率先贯通了可再生氢“制、储、输、用”的全链条一体化商业运营。这是我们在氢能赛道上迈出的关键一步,也是我们技术自信的底气所在。未来,我们要以此为基础,继续深化技术研发,进一步降低制氢成本,并积极拓展氢能在交通、化工、冶金、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将先发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效益优势。公司目前储备的制氢规模已达18万标方/小时,应用前景广阔。
    第二,要前瞻布局和引领绿色能源化工的新业态。单一的发电模式已无法满足未来综合能源服务的需求。我们必须向价值链更高端延伸。正在推进的“XX绿氢项目”就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探索。该项目整合了109万千瓦光伏和40万千瓦风电的绿电资源,配套建设五万吨级绿氨生产装置,实现了从绿色电力到绿色化学品的转化。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该项目主动开展全流程碳足迹预评价,并获得了国内首张绿氨碳足迹预评价证书,这不仅为我们的产品贴上了权威的“绿色标签”,也为未来参与国际绿氢、绿氨贸易市场竞争抢占了先机。这充分证明,我们的创新已经从单一技术突破,向着“技术+标准+模式”的系统性创新迈进。
    第三,要大力推动“风光氢储”一体化模式的深度融合。新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是其大规模并网的天然瓶颈。发展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是必然趋势。我们成功并网的XX县风光氢储100万千瓦项目,就是“风光氢储融一体化”特色发展模式的关键实践。这种模式将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多种能源形式有机结合,实现了源头的自我调节和优化,提升了对电网的友好性。我们规划在XX县建设的100万千瓦“风光储氢、电网友好型”示范项目,将是这一模式的再深化、再升级。未来,我们要将这种一体化开发的理念,作为新项目获取的重要模式,系统性提升项目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存量资产的技术创新,比如我们已取得的6项防雷专利等成果,就是通过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提升存量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的典范。
    (三)深化精益管理,全力挖掘存量资产的价值潜力。
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增量项目的“高精尖”,更体现在存量资产的“优与强”。我们庞大的存量风电和光伏资产,是公司的“压舱石”,也是效益的“基本盘”。必须通过深化精益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率。要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覆盖所有场站的智慧运营集控中心,实现远程监控、故障预警、智能诊断和优化调度。要推广基于数据的预测性维护,精准识别风机、光伏板等关键设备的健康状况,将非计划停机时间降至最低,力争通过精细化运营,使存量场站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再提升一个台阶。要建立严格的成本管控体系,对标行业先进水平,从采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