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土地规范化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土地规范化管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决策部署,分析当前我市土地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刚才,与会人员一同前往XX镇XX村,现场观摩了违法建筑的拆除工作,直观感受到了整治“两违”和“农乱”问题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希望这次现场会能让大家有所触动、有所警醒,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坚决打好土地规范化管理这场攻坚战。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严峻现实,深刻认识土地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
土地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土地管理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粮食安全国家大计、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出台了《XX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节约集约用地,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已达到52.40%,累计流转面积34.12万亩;2023年度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达到5.36%,连续三年实现预定目标。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值得肯定。
然而,在成绩面前,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土地管理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形势不容乐观,任务极其艰巨。可以说,已经到了非抓不可、不抓不行的关键时刻。主要体现在“四个突出”:
第一,违法用地问题屡禁不止,存量与增量交织的矛盾十分突出。从近几年的卫星遥感监测和日常巡查情况看,违法占用土地,特别是占用耕地的行为时有发生,而且手段更加隐蔽、处置难度更大。有的未批先建、有的批东建西、有的借设施农业之名行非农建设之实。根据上级市2024年的通报,其全市范围内新增违法用地中,涉及耕地的面积就达到了402.81亩,这个数字触目惊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个别重大项目,甚至也存在长期违法占用农用地的问题,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冲击了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也对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构成了巨大威胁。存量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新增违法行为又接踵而至,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尽快扭转。
第二,耕地保护基础不牢,数量与质量双重告急的风险十分突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我市的耕地家底是59.04万亩,这是我们必须守住的底线和红线。尽管近年来我们划定了58.4万亩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但“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今天在XX镇看到的“农乱”现象,耕地之上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就是最直接的体现。部分地区对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不到位,存在“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导致耕地总体质量下降。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一旦国家粮食安全出现波动,我们将毫无退路,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粗放与闲置并存的状况十分突出。一方面,增量建设用地指标日趋紧张,项目落地难、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越来越尖锐;另一方面,存量土地资源盘活不够,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全市仍有相当数量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未能得到有效处置,一些工业园区、开发区存在企业圈而不建、建而不产、产而不强的“三不”现象,土地资源被大量沉淀、闲置甚至浪费。这种“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向存量要空间、向效率要发展,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第四,管理机制存在短板,责任与监管虚化的现象十分突出。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协调联动不到位、执法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悬空,对辖区内的违法用地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默许纵容;有的职能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形不成监管合力;有的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长牙齿”的硬措施没有真正落实。正如会议材料中提到的,要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管理机制,这恰恰说明了我们在这些环节上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漏洞。
以上这些问题,根源在于发展观的偏差、责任心的缺失和法治意识的淡薄。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站在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政治高度,彻底摒弃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行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全面加强和改进土地管理工作。
二、聚焦关键环节,以超常举措推动土地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工作的导向。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采取更加精准、更加有力的措施,靶向施策、综合治理,全力开创土地管理工作新局面。
第一,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铁腕整治违法用地。法律的尊严不容挑战,土地管理的红线不容触碰。对于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必须坚持露头就打、绝不姑息。从即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半年的土地管理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一是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各镇(街道)要立即组织力量,对辖区内2023年以来的所有新增建设用地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重点核查是否存在未批先建、批少建多、非法占用耕地等问题。市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进行动态监测和比对,确保排查无死角、无遗漏。二是分类处置,坚决整改。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建立台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对正在实施的违法建设,要立即叫停,坚决拆除;对已经形成的违法建筑,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置,该没收的没收,该罚款的罚款;对涉及非法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必须限期恢复原状。三是严肃查处,形成震慑。市纪委监委、公安、法院、检察院要提前介入,对典型案件、重大案件,要挂牌督办、联合查办。不仅要查事,更要查人,深挖背后的利益链条和“保护伞”,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和纪律责任。要公开曝光一批典型案例,起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教育一方”的效果。
第二,必须以“长牙齿”的硬招,筑牢耕地保护防线。保障粮食安全,首要的是保护好耕地。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一是压实耕地保护的“党政同责”。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作为硬性指标,层层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对履职不力、造成耕地严重破坏的,要严肃追责问责。二是严守耕地占补平衡的“质效标准”。严格执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规定,坚决杜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不到位”的问题。要积极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方式,拓宽补充耕地来源,如此前通过土地开发已净增的4700余亩耕地一样,持续提升耕地储备库的规模和质量。三是探索耕地保护的“激励机制”。要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让保护耕地的地方和农民不吃亏、有收益。要加大对撂荒地复耕复种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从根本上调动基层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必须以“挖潜力”的思路,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我市土地资源禀赋有限,未来的发展出路在于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益。一是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这是破解土地要素瓶颈、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一招。要学习借鉴XX镇、XX镇的成功经验在全市范围内系统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通过优化空间布局,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腾挪出更多高质量空间。二是加大力度处置闲置低效用地。要对全市范围内的“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摸清底数,分析原因,一地一策制定处置方案。对因企业原因造成的闲置,要依法采取收取闲置费、无偿收回等措施;对因政府原因造成的,要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尽快创造供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41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