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工商联机关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交流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
根据本次交流研讨安排,我结合办公室文秘工作实际,围绕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体会和思考,向大家作交流发言。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记得刚接触《条例》文本时,我习惯性地翻到最后“附则”部分,想快速了解适用范围和实施日期。但当我逐章逐节通读下来,特别是看到“总则”里“党政机关要坚持从严从简,降低公务活动成本”“坚持依法依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等表述时,内心突然受到触动——这不是一份简单的“节约指南”,而是一面映照作风的“镜子”、一把丈量责任的“尺子”、一条连接党心民心的“纽带”。作为工商联办公室的文秘人员,我每天接触的是文件流转、会议组织、后勤保障,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恰恰是《条例》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汇报学习体会。
一、深学细悟,在“字里行间”读懂《条例》的三重深意
初读《条例》,我以为是对“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等显性问题划红线;再读《条例》,逐渐体会到它背后蕴含的政治逻辑、民生情怀和文化传承;反复研读后更深刻认识到,《条例》不仅是制度规范,更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象化表达。
第一,《条例》是政治责任的“硬约束”,必须从“两个维护”的高度抓落实。《条例》开宗明义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机关干部,我深切感受到,节约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关系党的形象、关乎国家资源安全的大事。去年底,我们整理近三年办公室经费支出台账时发现,仅会议耗材一项(包括打印纸、一次性水杯、文件袋等)年均支出就超过3万元;调研考察中,部分基层商会反映“上级调研车辆频繁进出企业,有时一天要接待三四拨,影响正常生产经营”。这些数据和分析让我意识到,《条例》针对的不仅是“看得见的浪费”,更是“看不见的损耗”——它要求我们以“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的警觉,把政治责任落实到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次调研中。
第二,《条例》是民生情怀的“温度计”,必须从“枝叶关情”的角度转作风。《条例》中“严格控制国内差旅费、因公临时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支出”“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支出”等规定,本质上是对公共资源的珍惜、对群众劳动成果的尊重。我曾在乡镇挂职锻炼,目睹过农民为抢收小麦在烈日下劳作的身影,也见过村里为修一条水泥路四处筹款的艰难。现在回到机关,更懂得“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张纸”背后,都是对群众辛劳的共情。今年初,我们修改《县工商联机关会议管理办法》时,特意增加“提倡视频会议、合并同类会议”“除重要会议外不印纸质材料”“会议茶水改用直饮机”等条款。上周召开的全县工商联工作推进会,按新规节省了200余张打印纸、15瓶瓶装水,看似“小数目”,却让参会的企业家感慨:“这样的会,务实!不折腾!”
第三,《条例》是文明传承的“接力棒”,必须从“文化浸润”的维度树新风。《条例》不仅明确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更倡导“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价值导向。我记得小时候,奶奶总把剩菜汤留着煮面条,说“糟蹋粮食遭雷劈”;父亲作为老党员,至今坚持用旧报纸包书皮,说“新纸费纸,旧纸正好”。这些朴素的道理,与《条例》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不谋而合。今年3月,我们组织机关干部参观县博物馆“勤俭持家”主题展,看到老一辈革命家用旧军装改衣服、用报纸糊信封的老照片,对比现在有些同志“打印纸只用一面”“会议室灯长明”的现象,大家深受触动。后来,我们在办公室发起“节约微行动”:设置“二手文件交换箱”,提倡“能修则修、能用则用”的办公设备管理原则,还在走廊张贴“今日已关空调”“最后一位离开请锁门”等温馨提示。这些改变不大,却让“节约”从制度要求变成了自觉习惯。
二、知行合一,在“文秘岗位”践行《条例》的具体实践
办公室是机关的“中枢部门”,文秘工作更是“窗口中的窗口”。结合《条例》要求,我和同事们重点在“办文、办会、办事”三个环节下功夫,努力把“节约”二字刻进工作流程里、融入日常细节中。
一是办文办会:从“精简”到“精耕”的细节革命。过去,我们办会常追求“场面热闹”“材料厚实”,但现在更注重“实效管用”。比如,以前筹备全县工商联执委会议,我们会印制厚达50页的《政策汇编》,结果很多企业家反映“翻两页就看完了,剩下的带回去当‘枕头’”。今年,我们改用“电子汇编+重点标注”模式:提前将核心政策整理成10页以内的“干货清单”,通过政务平台发送至参会人员邮箱;现场仅摆放少量纸质材料,供有需要的同志查阅。这一改变不仅节省了印刷费2000余元,还避免了材料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再比如,过去办文存在“层层转发”“重复发文”问题,今年我们严格执行《条例》中“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篇幅”的规定,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对能合并的文件尽量合并。上半年,办公室发文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35%,篇幅平均压缩20%,真正做到了“少而精、管用”。
二是调研服务:从“走过场”到“沉下去”的作风转变。工商联的职责是联系服务民营企业,调研是基本功。过去,有些调研存在“车接车送、蜻蜓点水”现象,不仅增加企业负担,还影响了调研实效。《条例》出台后,我们修订了《机关调研工作制度》,明确“轻车简从、减少陪同”“调研费用自理”等要求。今年5月,我们到县经济开发区调研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通知管委会安排车辆,而是乘坐公共交通前往;没有提前“踩点”,而是随机走访了12家小微企业。在与企业负责人座谈时,一位做机械加工的老总说:“你们没带记者、没摆鲜花,坐在这儿跟我聊了两小时,这才是真调研!”后来,我们根据调研情况撰写的《关于缓解我县小微企业融资压力的建议》,得到县委主要领导批示,相关部门已出台3条具体措施。这样的调研,既节约了企业成本,又提升了工作实效,真正实现了“双赢”。
三是自身建设:从“管得住”到“养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