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工作会议讲话

在全市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工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电子证照业务切换工作部署,总结前期我市电子证照推广使用情况,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参加今天的会议由市政府相关领导、各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重点企业代表等。刚才,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区政府、*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分别作了汇报发言,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自在电子证照推广使用中的做法、成效和经验,讲得都很好,既有实践探索,又有思考感悟,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借鉴,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电子证照推广使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电子证照作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抓手,对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商务活动、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全国范围来看,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推广电子证照,累计签发电子证照超过100亿个,应用场景超过5000个,为企业和群众节省办事时间超过10亿小时,减少办事成本超过500亿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电子证照的推广使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必然选择。
    从我市情况来看,自2022年启动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工作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签发电子证照超过500万个,涵盖企业登记、不动产登记、社保医保、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应用场景达到200多个。例如,在企业开办领域,通过推广电子营业执照,企业开办时间从原来的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办事效率提升了60%以上;在不动产登记领域,电子不动产权证的推广使用,使群众办事不再需要携带纸质证书,办理时间缩短了50%以上。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电子证照覆盖率还不够高,部分领域和行业的电子证照签发和应用还存在空白;二是跨部门、跨地区协同应用还不够顺畅,存在“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现象;三是电子证照的应用场景还不够丰富,在商务活动、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深入;四是部分企业和群众对电子证照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不够高,使用习惯尚未完全养成。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市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工作的深入开展,影响了政务服务效率和营商环境的优化。
    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深入推进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工作,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各项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推动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工作取得新突破
    下一阶段,我市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全省电子证照业务切换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扩大电子证照覆盖范围,拓展应用场景,提升协同应用水平,到2025年底,实现全市电子证照覆盖率达到95%以上,跨部门、跨地区协同应用率达到90%以上,企业和群众对电子证照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达到90%以上,基本建成覆盖全面、应用广泛、协同高效、安全可靠的电子证照应用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扩大电子证照覆盖范围,实现应发尽发。要按照“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原则,加快推进各类证照的电子化转换工作。一是要聚焦企业和群众高频办事事项,优先推动营业执照、不动产权证、驾驶证、行驶证、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等高频证照的电子化全覆盖。到2025年6月底,实现上述高频证照电子化覆盖率达到100%。二是要逐步扩大电子证照覆盖领域,将电子证照推广使用范围延伸到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市场监管等各个领域,实现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涉及的证照全部电子化。例如,在教育领域,要推动学生证、教师资格证等电子证照的签发和应用;在医疗领域,要推广电子健康卡、电子医保卡等的使用,方便群众就医问诊。三是要加强电子证照数据采集和管理,确保电子证照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要建立健全电子证照数据更新机制,实现电子证照数据与实体证照数据实时同步,保障电子证照的法律效力和使用可靠性。为了确保电子证照覆盖范围的全面扩大,我们可以借鉴*市的成功经验。*市通过建立电子证照目录清单管理制度,明确了各部门电子证照的签发责任和时间节点,定期对电子证照覆盖情况进行督查考核,有效推动了电子证照的应发尽发。我们要参照这一做法,制定我市电子证照目录清单,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获取国家和省级电子证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我市电子证照的格式和数据符合统一要求,实现与国家和省级电子证照系统的互联互通。
    (二)大力拓展电子证照应用场景,实现应认尽认。电子证照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要积极拓展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商务活动、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让电子证照真正“用起来”。一是要在政务服务领域全面推行电子证照免提交服务。凡是政务服务事项中涉及的电子证照,一律不再要求企业和群众提交纸质证照,实现“一证通办”“一网通办”。例如,在企业变更登记、社保参保缴费、公积金提取等事项中,要全面使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社保卡等电子证照,减少办事环节和材料提交。据测算,全面推行电子证照免提交服务后,我市企业和群众办事所需材料平均可减少60%以上,办事时间平均可缩短50%以上。二是要积极推动电子证照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在招投标、合同签订、融资贷款等商务活动中使用电子证照,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例如,在招投标活动中,企业可以使用电子营业执照进行身份认证和资质证明,无需再提交纸质材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三是要拓展电子证照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要积极推广使用电子证照,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例如,在交通出行方面,推动电子驾驶证、电子行驶证在路面执法、车辆年检等场景的应用;在文化旅游方面,推广电子导游证、电子门票等的使用,方便游客出行。为了拓展电子证照应用场景,我们要加强与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合作。可以选取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试点示范,探索电子证照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模式和经验。例如,与银行合作,推动电子营业执照在企业开户、贷款等业务中的应用;与航空公司、铁路部门合作,推广电子身份证在购票、乘车等场景的使用。通过试点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电子证照的应用范围。同时,要加强电子证照应用宣传推广,通过新闻媒体、政务服务大厅、社区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向企业和群众宣传电子证照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提高企业和群众的使用意愿。
    (三)着力提升电子证照协同应用水平,实现互联互通。电子证照的推广使用离不开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配合。要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建立健全电子证照协同应用机制,实现电子证照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一是要加强电子证照系统建设。要按照国家和省级标准,加快推进我市电子证照系统的升级改造,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兼容性。要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证照库,实现各类电子证照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共享。同时,要加强与国家和省级电子证照系统的对接,确保电子证照在全国范围内的互通互认。二是要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成立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解决电子证照推广使用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例如,在企业开办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要及时将电子营业执照信息推送至税务、社保、银行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三是要推进跨地区电子证照互认互通。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建立电子证照互认互通机制,实现电子证照在区域内的跨市通办。例如,与*市、*市建立电子证照互认合作关系,在企业登记、不动产登记等领域实现电子证照的跨市互认,方便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
    为了提升电子证照协同应用水平,我们可以借鉴*省的做法。*省通过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证照协同服务平台,实现了各部门电子证照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跨部门电子证照调用率达到了95%以上。我们要学习这一经验,加快推进我市电子证照协同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平台功能,提高电子证照共享效率。同时,要加强电子证照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确保电子证照数据的安全可靠。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工作落地见效
电子证照推广使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繁重,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采取有力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7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