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乡农村集体“三资”审计问题整改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乡农村集体“三资”审计问题整改工作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剖析我乡在“三资”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部署审计问题整改工作,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打一场“三资”管理规范化的攻坚战、持久战,为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刚才,乡政府的同志已经通报了此次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情况触目惊心,问题不容回避。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三资”管理问题整改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服务保障民生的“家底”,是广大农民群众的“钱袋子”和“命根子”。管好用好“三资”,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长期以来,我乡各村在发展集体经济、服务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次审计揭示出的问题,暴露出我们在“三资”管理上存在着系统性的制度漏洞、执行层面的严重偏差和监督环节的明显缺失。
我们必须认识到,抓好这次审计整改,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这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从中央到XX自治区,再到XX县,各级都把规范农村“三资”管理作为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XX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早已明确,要加快推进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建设,推动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信息化。XX县委、县政府也多次强调,要对“三资”管理中的违规违纪问题“零容忍”。近期,XX县财政局已部署在2025年对全县各乡镇开展近三年的会计信息质量全面检查,,这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从严监管、全面覆盖将成为常态。我们必须闻令而动,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要求上来,不能有丝毫的迟疑和懈怠。
我们必须认识到,抓好这次审计整改,是回应群众关切的迫切需要。审计发现的每一笔糊涂账、每一份不规范合同、每一项流失的集体资产,损害的都是全体村民的共同利益,挥霍的都是群众对我们的信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甚至遮丑护短,就会严重侵蚀党群干群关系,动摇我们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我们必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给群众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我们必须认识到,抓好这次审计整改,是夯实乡村治理基础的治本之策。一个地方的治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集体“家底”的管理水平上。“三资”管理混乱,必然导致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矛盾纠纷频发。只有把“三资”管住管好,让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让每一份资产都实现保值增值,才能真正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才能为实施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这次整改不仅是解决具体问题,更是对我乡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和重塑。
二、正视沉疴顽疾,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全面剖析“三资”管理乱象
从审计情况看,我乡“三资”管理领域的问题点多面广、成因复杂,有些问题甚至长期存在,形成了“顽瘴痼疾”。我们必须敢于正视问题、揭露问题,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深挖根源,才能对症下药。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金管理混乱无序,集体“钱袋子”沦为“提款机”。这是问题最集中、性质最严重的领域。一是违规挪用、侵占、套取现象突出。有的地方村干部把集体资金当成自己的“小金库”,随意挪用。例如,在XX省XX市,曾有社区原党支部书记利用职务之便,挪用、侵占集体资金高达X万元;还有的村干部通过虚构工程、开具假发票等方式,套取集体资金、侵占集体资金X万元;X市X镇X村党总支书记X通过虚构工程开具虚假发票套取X万余元。这些案例虽然发生在区外,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二是财务制度形同虚设。坐收坐支、大额现金支付现象普遍,有的甚至用“白条”入账,导致账目混乱、无据可查,存在坐收坐支现象;黑龙江省明水县、湖北省应城市和湖南省安化县存在白条入账、公款私存等财务核算不规范问题。这种原始的管理方式,为资金滥用打开了方便之门。三是债权债务管理失控。大量陈年旧账无人清理,应收未收、应付未付,导致集体债权长期悬空,回收极其困难,甚至形成呆死账,严重损害了集体利益、债权回收困难、政府欠款、农户欠税费款不认账等问题。
第二,资产处置漏洞百出,集体“家业”被随意“败家”。集体资产是村集体经济的基石,但审计发现,我们的“家底”正在悄无声息地流失。一是资产流失、管理不善问题严重。有的村集体资产如榨油坊等,因管理不善导致原材料全部损失;有的村干部违规处置集体大棚,造成集体资产严重减值,导致原材料全部损失;朝阳北票市东官营镇土洞子村党支部书记高向春违规处置大棚。二是资产底数不清、家底不明。很多村的固定资产没有登记入账,有多少房子、多少设备,都是一笔糊涂账,甚至出现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情况;X村、X村固定资产未入账。家底都不清楚,何谈保值增值?三是资产交易发包极不规范。集体资产处置、租赁等,不经过民主决策和公开程序,暗箱操作,低价发包,甚至“零租金”发包,把集体资产变成了少数人的“唐僧肉”,严重损害了集体和村民的利益,收益流失严重;X省X镇存在低价发包问题。
第三,资源发包程序虚设,集体“宝藏”被廉价“贱卖”。我乡拥有一定的土地、林地、草场等自然资源,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但在资源发包上,问题同样突出。一是违规低价发包。有的村干部与他人串通,将集体采伐迹地、林地、土地等资源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承包出去,从中谋取私利、X组原组长X串通低价承包采伐迹地;X市X县X镇X村原党支部书记X未经同意低价发包土地林地。二是签订“阴阳合同”、“长寿合同”。发包过程不透明,不按规定签订合同,有的合同条款模糊,权利义务不清;有的承包期长达数十年,锁定了集体未来的收益,严重透支了发展潜力、低价合同和超期合同等问题。这些所谓的“权力包”、“人情包”,是典型的微腐败,必须坚决予以纠治。
第四,监督制约机制失灵,制度“笼子”变成“稻草人”。上述种种乱象,根子在于监督制约机制的失灵。一是主体责任悬空。一些村党支部书记没有把自己当成集体资产的“守护人”,对“三资”管理工作不闻不问,履职不到位。乡级层面也存在对村级报账员督促不力、对收支票据审核不严等问题。二是民主决策走过场。“四议两公开”制度在很多地方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往往是村干部“一言堂”,村民代表会、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被严重弱化,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不到保障。三是审计整改打折扣。过去也搞过一些审计和检查,但往往是“审过就了”,对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彻底、不深入,缺乏有效的跟踪问效和监督机制,导致问题屡审屡犯,形成恶性循环,无法有效预防潜在风险。
三、聚焦靶心靶向,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推动问题整改清仓见底
问题已经查明,方向已经明确。下一步的关键就是抓好整改落实。各村、各相关部门必须以“钉钉子”的精神,拿出“啃硬骨头”的决心,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不折不扣地完成整改任务。这里,我强调“四个一”的工作要求。
第一,建立一本“明白账”,实行清单化销号管理。整改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首先必须把问题理清楚。各村要对照审计反馈的问题,逐项梳理,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三本台账”。要明确每一个问题的整改目标、具体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做到“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名责任人、一抓到底”。乡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各村的“三本台账”进行审核把关,确保问题无遗漏、责任全覆盖。整改过程要实行销号管理,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销号一项。整改不到位、群众不满意的,绝不能销号,必须“回炉”重造,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第二,打好一套“组合拳”,确保整改措施精准有力。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要分类施策,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纪律、法律等多种手段,打好政策组合拳。对于资金管理问题,要立即开展专项清理,坚决制止“白条”入账和违规大额现金支付。对侵占、挪用、套取集体资金的,必须限期全额追缴;对涉嫌职务犯罪的,要果断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处理。对于历史形成的债权债务,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核实、清理和追索,通过多种方式努力盘活。对于资产管理问题,要立即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健全台账,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被低价、无偿占用的集体资产,要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价值评估,依法依规通过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重新签订合同或予以收回。对于资源发包问题,要对所有存量合同进行一次合法性审查。凡是未经民主决策、显失公平、程序违法的合同,必须坚决予以纠正或废止。今后,所有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都必须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民主程序,并原则上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公开竞价。
第三,织密一张“制度网”,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监管格局。解决“三资”管理问题,不能只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关键在于通过此次整改,建立起一套管长远、治根本的制度体系。一要健全完善管理制度。要以XX自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7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