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成果,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点方向,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开拓创新,共同谱写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非遗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绩。
    一、回顾成就,在砥砺奋进中坚定文化自信
    回首过去几年,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步履坚实,成果丰硕。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不是静态的封存,而是动态的传承。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功打造了项目传承人、基地、保护单位“四位一体”的系统性传承保护模式,为我市非遗工作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四个关键要素紧密联动,形成合力。在项目层面,我们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名录体系。通过深入普查与精细梳理,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达到4项,省级项目10项。这些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门类,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市的文化版图之上。在传承人层面,我们深知“人”是传承的核心。我们持续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定、扶持与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已达316人。我们不仅为他们提供荣誉和支持,更通过“以演代训”、举办研修研培班等方式,不断提升他们的技艺水平和传承能力,确保非遗技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在基地层面,我们着力构建了广覆盖、多层次的“1+N”保护传承平台。以市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为核心,辐射带动了多个单体项目展示馆、传习工作室、非遗文化艺术团、业余表演剧团以及生产性保护基地。从XX艺术博物馆到XX非遗体验中心,从XX展馆到XX文化产业园,这些星罗棋布的非遗景点与基地,既是静态的展示窗口,更是活态的传承空间,有效推动了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在保护单位层面,我们明确责任,落实到岗,为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指定了具体的保护单位,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形成了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保护网络。
    在“四位一体”模式的强力驱动下,我市非遗的活化利用之路越走越宽。我们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将散落的“遗珠”串成闪亮的“项链”,打造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在山水之间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工匠精神。我们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支持建设了一批特色非遗工坊,让传统技艺转化为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成为文化富民、文化惠农的新业态,使许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既传承了文化,又鼓起了腰包。
    今天的会议,我们为新评定的市县级非遗传承人和项目保护单位颁发证书、授予牌匾,并表彰了年度优秀传承人。这既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全市非遗工作者的激励。同时,市政府与XX市文化艺术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举办第二期XX戏与XX戏传习班,这标志着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深化区域合作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非遗工作者、传承人的默默坚守与无私奉献,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审视当下,在深刻洞察中明确发展航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非遗保护工作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从机遇来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重大部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空前高涨,对非遗的认知度、认同感和参与热情持续升温,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土壤。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普及,为非遗的记录、传播和创新性转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这些都为我们推动非遗工作再上新台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挑战来看,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是传承链条的脆弱性依然存在。一些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年事已高,青年一代的传承意愿和能力有待加强,“人走技失”的风险客观存在。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事业,解决好“青黄不接”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二是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仍需精准把握。在推动非遗融入市场的过程中,部分项目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同质化、庸俗化的苗头,冲淡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如何在保持非遗本真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定力。三是活态传承的生态环境有待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导致其应用场景萎缩,与当代生活的连接不够紧密,存在被“束之高阁”、成为“橱窗展品”的风险。四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部分热门项目备受关注,资源相对集中,而一些小众、冷门的非遗项目则面临着关注度不高、扶持力度不足的困境,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决不能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三、擘画蓝图,在守正创新中开创崭新局面
    做好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统筹兼顾、久久为功。展望未来,我们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第一,坚持系统思维,筑牢保护传承的“四梁八柱”。
    非遗保护是一项整体性、关联性极强的工作,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更加科学、完善、高效的保护体系。
    要持续深化法治保障。法律是保护非遗最有力的武器。我们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实施,推动其精神内涵深入人心。要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地方配套政策,让非遗保护工作于法有据、有章可循。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探索建立传统知识、传统表达的惠益分享机制,切实保障传承人和相关社区的合法权益。
    要全面升级“四位一体”模式。在现有基础上,我们要推动这一模式从“建立”向“提质”迈进。要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和评估,对濒危项目实施抢救性记录和保护。要创新传承人激励机制,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补助,更要在社会地位、个人发展上给予支持,让他们有尊严、有体面地从事传承活动。要提升基地的功能品质,鼓励建设集展示、研究、教育、体验、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场馆,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要强化保护单位的主体责任,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督促其履职尽责。
    要推动区域性整体性保护。非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特定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紧密相连。我们要借鉴国家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先进理念,打破行政区划壁adoc,对我市非遗富集区域进行整体性规划和保护,守护好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要加强对我市非遗资源的系统性研究,梳理其历史脉络、文化价值和艺术特征,为科学保护和永续利用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要大力推进非遗记录工程,运用数字化、影像化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每一项非遗、每一位传承人建立翔实的“文化档案”。
    第二,坚持守正创新,激发活态发展的“一池春水”。
“守正”是根基,“创新”是动力。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活态传承,在于与时代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