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刊理论文稿汇编(20篇)(202507)
目录
1.如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 3
2.坚定法治自信 6
3.接诉即办: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北京实践 16
4.坚定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贡献 27
5.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韧劲抓好党的作风建设 38
6.奋进在建成电影强国的征途上 52
7.在“两个结合”中开创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63
8.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68
9.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 79
10.坚定不移做强国内大循环 91
11.深入学习《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启示 101
12.以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精髓和实践要求 111
13.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中长期规划 124
14.深刻把握制定实施中长期规划的要求 139
15.继承和弘扬《寻乌调查》的优良传统 152
16.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164
17.以改革为文化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169
18.中华文明的固本开新与开放包容 179
19.党员干部有立场 歪风邪气没市场 188
20.以法治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191
如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
近一段时间,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风靡全网。它们面对各种复杂提问,能在毫秒间调取海量数据并作出回答;信手拈来的诗歌作品,既有工整的韵律节奏,又不乏细腻的情感表达;下围棋时精妙的落子布局,让人类顶尖棋手也感叹不已。人工智能不断颠覆着人们对科技能力的想象,对此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忧心忡忡。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分享一些思考。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笔者所在的宣传文化行业为例,人工智能打破时空之限,联接人机,贯通虚实,给创作生产、呈现表达、传播宣介等提供了新工具、新样态、新载体、新场景。人工智能逐步深入千行百业,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为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正重构生产生活方式,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动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遇的风险挑战。比如,由于数据的不可靠性及算法设计的偏差,人工智能会生成看似合理但错误的信息,这些经过“精心包装”的错误信息极易误导公众;基于用户偏好推送内容,会制造“信息茧房”,加剧群体间的认知分歧;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会削弱人类认知和学习能力,导致思维的自主性原创性退化;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可能会被替代,导致部分岗位的消失,冲击劳动力市场;算法歧视、隐私泄露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一方面,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在智能化潮流席卷而来的今天,数智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发展的必答题。拒绝人工智能,就会错失发展机遇甚至被淘汰。各行各业应以开放姿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应用路径,更好赋能经济发展、服务美好生活。如制造业可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能;教育领域可依托其开展个性化教学,提升教育质量;医疗行业则可借助其提高诊断精度,优化治疗方案。于企业而言,固步自封终将被激烈的市场竞争边缘化。同样,对个人来说,不掌握前沿技术也将难以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本质上源于其迅速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感。要消除这种焦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了解它、学习它、善用它。
另一方面,更好驾驭人工智能。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必须及早防范应对。从国家层面,应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从行业层面,应坚持伦理优先,坚持主流价值导向,推动算法向上向善,确保人工智能始终为人类造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应保持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合理使用而不过度依赖技术,避免被算法左右、被人工智能异化。
唯有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拥抱技术变革,以审慎理性的智慧驾驭技术发展,做到趋利避害,方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驱动社会进步、增进人类福祉的强劲引擎。
坚定法治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坚定法治自信”的要求。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确信与肯定。我们的法治自信,来源于中华法治文明深厚底蕴的滋养,来源于社会主义法治伟大实践筑就的现实基石,来源于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一
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周代的“明德慎罚”开创了中华法系“德主刑辅”的治理范式。战国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