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会议讲话

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论述,总结前期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问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部分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以及市级文明单位代表等。刚才,*区、*县、*街道以及市文旅局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既总结了特色做法,也提出了务实举措,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党中央着眼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自2018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个、实践所136个、实践站2189个,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明实践网络体系。据统计,2024年全市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共开展理论宣讲活动8600余场,参与群众达120万人次;举办文化体育活动1.2万场,服务群众230万人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9800余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500万小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已经成为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重要平台,成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
    从我市实际来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更是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结构深刻调整,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据市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85%以上的城乡居民希望在家门口就能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78%的群众期待获得更多实用的技能培训和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通过整合各类资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有效填补了基层公共服务的空白。例如,*区学府街道中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自2023年新址搬迁后,打造了集理论宣讲、文化教育、健身体育、社区便民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全年开展各类活动200余场,服务居民超过1.5万人次,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幸福驿站”。这充分证明,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仅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比如,部分实践阵地建设标准不高,功能发挥不够充分;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针对性和吸引力有待提升;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我们要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推动这项工作走深走实。
    二、聚焦重点任务,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质量效益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总要求,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深化理论宣讲,筑牢思想根基
    理论武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是丰富宣讲形式。除了传统的报告会、座谈会外,要积极推广“百姓名嘴”宣讲、文艺宣讲、情景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县组建了由退休教师、致富能手、道德模范等组成的“乡音宣讲团”,用方言土语讲解党的政策,全年开展宣讲320场,听众超过5万人次,有效增强了理论宣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二是精准对接需求。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分众化宣讲。面向青少年,可结合校园活动开展“微课堂”“故事会”;面向企业职工,可结合生产经营开展“政策解读进车间”活动;面向农村群众,可结合春耕秋收等农时开展“田间地头宣讲”。据统计,2024年全市开展分众化宣讲4200余场,受众满意度达92%。三是整合宣讲资源。充分发挥党校、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等的作用,建立市级理论宣讲人才库,目前已入库专家学者、先进模范等280人,为基层提供菜单式宣讲服务。同时,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市级融媒体中心等线上平台,打造“云端宣讲”品牌,2024年全市线上宣讲点击量超过800万次,实现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二)建强阵地网络,拓展服务功能
    阵地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依托。要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多元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三级阵地网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一是提升建设标准。对照中央和省有关要求,制定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标准,明确功能布局、设施配置、人员配备等具体要求。2025年,要确保所有县级实践中心达到省级示范标准,80%以上的乡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例如,*市投入专项资金5000万元,对12个乡镇实践所进行升级改造,新增功能室86间,配备各类设备320台(套),极大提升了服务能力。二是整合资源力量。推动实践阵地与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学校操场等场所资源共享、功能融合。*区探索“一站多能”模式,将社区实践站与养老服务中心相结合,既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又提供助老餐、健康监测等服务,日均服务老人80余人次,实现了“一站多用、一专多能”。三是延伸服务触角。借鉴中环社区打造“小微阵地”的经验,在居民小区、商业街区、工业园区等场所建设“微型实践点”。2025年,全市计划新增微型实践点500个,实现服务半径不超过1公里,让群众步行10分钟就能找到实践阵地。同时,推动“线上实践阵地”建设,利用微信群、短视频平台等,发布活动信息、开展线上服务,2024年全市通过线上平台开展活动预约、技能培训等服务超过30万次,极大提升了服务的便捷性。
    (三)丰富活动载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活动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生命线。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群众愿意来、留得住、学得进。一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2024年,全市共举办包粽子、猜灯谜、舞龙舞狮等活动3200余场,参与群众达80万人次。*县还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实践站,开展剪纸、陶艺等培训活动120场,培养非遗爱好者2000余人,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二是开展惠民服务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医疗义诊、法律咨询、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据统计,2024年全市各级实践阵地开展便民服务活动5600余次,服务群众超过150万人次。*市联合市医院开展“健康进社区”活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村、社区进行义诊,累计为3万名群众提供免费体检和健康咨询服务,受到群众广泛好评。三是打造特色活动品牌。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品牌。例如,*区开展“邻里节”活动,通过邻里宴、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增进邻里感情,全年举办活动86场,参与居民5万余人;*县开展“乡村春晚”活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共举办130场,观众超过20万人次,成为乡村文化新亮点。
    (四)壮大志愿队伍,完善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力量。要着力建强志愿服务队伍,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开展。一是壮大志愿者队伍。截至2024年底,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8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下一步,要重点吸纳专业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建立医疗、教育、法律等专业志愿服务队。2025年,计划新增专业志愿者5万人,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例如,*市组建了由医生、教师、律师等组成的“专业志愿服务团”,开展“送医下乡”“送教上门”“法律援助”等活动230场,服务群众1.2万人次。二是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推广“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精准度。2024年,全市通过该模式开展志愿服务8900余次,群众满意度达96%。*区还探索“时间银行”制度,志愿者服务时长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7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