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推进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总结前期洪涝灾害灾后卫生防疫应急处置演练成果,分析当前我市灾后卫生防疫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确保灾后无大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卫健委(疾控局)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领导,各县(市、区)卫健委(疾控局)负责人,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应急小分队队员,以及市教育局、水务局、应急局、海关等相关部门代表。刚才,市疾控中心、*县卫健委就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开展情况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既总结了经验做法,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直接关系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关系到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从历史经验来看,重大洪涝灾害过后,往往容易引发各类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50年里,我国发生的重大洪涝灾害后,有超过30%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传染病疫情反弹,其中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占比高达70%以上。例如,20世纪90年代,*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地区由于灾后卫生防疫工作不到位,引发了大规模的细菌性痢疾暴发,累计报告病例超过5000例,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当前,我市刚刚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虽然经过前期的努力,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传染病疫情,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灾后卫生防疫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方面,洪水导致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生活垃圾、污水横流,为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受灾群众大多集中在临时安置点,人口密度大,生活环境相对简陋,卫生条件较差,极易引发聚集性疫情。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临时安置点230个,安置受灾群众15.6万人,其中老人和儿童占比超过40%,这部分人群抵抗力较弱,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同时,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蚊虫、苍蝇等病媒生物开始大量繁殖,进一步增加了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灾后卫生防疫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实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
二、总结演练经验,固化成果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前不久,我们成功举办了全市洪涝灾害灾后卫生防疫应急处置演练,这是对我市卫生应急体系实战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提升我市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水平的重要契机。本次演练以实战为导向,采用“实景模拟+多部门联动”的模式,涵盖了应急响应、安置点工作部署、联防联控、日常监测、信息报告、应急响应结束等多幕场景,并对参演人员的聚集性腹泻事件调查处置能力进行了检验评估。通过引入专家现场评分+练后当日复盘的双重评估机制,对疫情处置现场工作安排、安置点整体情况调查、临时医疗点调查、个案调查、饮用水情况调查、供餐情况调查、水样采集、食品样采集、环境样采集、现场消杀共10个环节进行了量化考核,参演人员达240余人,现场观摩人员涵盖了多个部门和单位的相关人员。
从演练结果来看,总体情况良好,参演人员能够按照应急预案和技术规范开展工作,各部门之间配合默契,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例如,在模拟聚集性腹泻事件调查处置环节,市疾控中心应急小分队队员反应迅速,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就抵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了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并在24小时内完成了疫情信息上报,严格落实了“2-4-24”机制,为后续的疫情处置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演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部分参演人员对技术标准掌握不够熟练,在水样采集和现场消杀环节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个别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还不够顺畅,信息沟通存在滞后现象等。
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固化成果,建立常态化应急演练机制。一是要定期开展专项训练,每年至少组织2次全市性的灾后卫生防疫应急处置演练,各县(市、区)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区域性演练,通过反复演练,不断提升参演人员的实战能力。二是要优化应急预案,根据演练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针对薄弱环节完善处置流程,对演练中发现的操作不规范、协同不顺畅等问题,要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和时限,确保整改到位。四是要强化部门协同,健全联动机制,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三、聚焦重点环节,扎实推进灾后卫生防疫各项工作
做好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必须聚焦重点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控任务。结合我市实际,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灾前预防,筑牢卫生防疫第一道防线
灾前预防是做好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的基础,只有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开展有效的防控工作。一是要严格落实“三查”制度,即查隐患、查物资、查队伍。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市范围内的医疗机构、集中式供水单位、学校、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卫生安全隐患;要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足额储备口罩、防护服、消毒剂、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建立物资储备台账,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应急时能够调得出、用得上。据统计,目前我市已储备各类口罩500万只、防护服10万套、消毒剂200吨,检测试剂5万份,能够满足3个月的应急需求。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组建由疾控、医疗、卫生监督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小分队,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目前,我市共组建市级应急小分队8支、县级应急小分队56支,总人数达1200余人。
二是要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要利用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灾后卫生防疫知识,如注意个人卫生、饮用安全水、不吃生冷食物、做好环境消杀等,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据统计,自洪涝灾害发生以来,我市已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00万余份,开展健康讲座2000余场,受教育群众达200万人次。
(二)强化应急响应,快速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灾害发生后,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按照“2-4-24”机制(即2小时内抵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初步调查,24小时内完成信息报告)开展工作,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一是要严把饮水安全关,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身体健康。要加强对饮用水的监测和监管,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和分散式供水点进行全面排查,定期采集水样进行检测,确保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目前,我市共设置饮用水监测点300个,每周检测1次,已累计检测水样1500份,合格率达98%以上。对不合格的饮用水,要及时采取消毒、净化等措施,直至达标后方可饮用。
二是要严把消杀防疫关,做好环境消杀工作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关键。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受灾区域、临时安置点、垃圾中转站、厕所等重点场所进行全面消杀,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要合理使用消杀药物,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据统计,目前我市每天投入消杀人员500余人,使用消毒剂5吨,累计消杀面积达500万平方米。
三是要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灵敏度。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报告,并做好隔离治疗工作。疾控部门要加强对疫情的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自洪涝灾害发生以来,我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病例50例,均为散发病例,未出现聚集性疫情。
(三)规范处置流程,提高疫情处置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在疫情处置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操作,确保处置工作科学、规范、精准。一是要做好聚集性疫情调查处置工作,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要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7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