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PPT课件:飞夺泸定桥PPT追忆红色足迹弘扬长征精神系列课件

飞夺泸定桥
追忆红色足迹弘扬长征精神系列课件

历史背景

  1935年5月26日中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赶到安顺场,经研究决定,中央红军兵分两路:红一师和干部团在这里渡河,为右纵队,沿大渡河东岸北进。林彪等率红二师和红五军团为左纵队,沿大渡河西岸北进。两岸部队溯河而上,互相策应,急行160公里,夺取泸定桥,使大部队能从泸定桥上迅速渡过大渡河。

战役细节

   泸定桥位于泸定城西边,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这是一条由铁索建成的古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是四川和康藏地区来往的咽喉要道。铁桥全长一百零一米,宽两米多,用十三根铁索连接东西两岸,每根相距约一尺左右,上铺木板,以通行人。这种吊桥人走到中间时就会左右晃动,动作越急晃动的幅度越大,平时都只能小心翼翼的通过。桥下就是湍急的大河,汹涌的急流令人毛骨悚然。此时泸定桥的守军是川军李全山的第38团,比红四团只先到一个晚上。当红军前锋抵达西桥头时,敌军正在拆除桥板,见到红军神兵天降,顿时一哄而散。但敌团三营已在东桥头构筑了简易工事,并用重机枪、迫击炮不断向我军射击。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在沙坝的天主教堂召开了干部会,决定挑选二十二名战士组成夺桥突击队。所有突击队员都配备短枪、手榴弹、马刀,由连长廖大珠和指导员王海云负责指挥。连长王友才率领第二梯队,紧跟在突击队之后铺上桥板,以便后续部队过桥。

   5月29日下午16时,司号员吹响了嘹亮的冲锋号,廖大珠、王海云带领着突击队员冲上了铁索桥,他们一手扶桥栏,一手开枪,冒着敌人的炮火往前猛冲。红军的轻重机枪也朝着对岸开火,掩护勇士们夺桥。川军属于地方部队,训练少,装备差,一个团还不到一千人,又担心被红军右纵队围歼,所以毫无战斗意志。此时防守的川军仅剩一个营,被对岸红军一通火力压制打的抬不起头来,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阻击。李全山向驻龙八铺的第四旅旅长袁国瑞求救,而第四旅正遭受东岸红一师的攻击,根本无暇他顾。求援无果,川军越发动摇,突击队二十二勇士趁机冲过桥头。敌军不敢组织反击,只能放火把桥头的亭子点燃,以图阻挡红军。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地冲过火场,一路杀进泸定城内。这时敌军才慌忙集中力量反扑,红军战士奋勇杀敌,挡住了敌人的反击。王有才带着第二梯队很快冲进城内支援,后援部队也迅速进城,川军终于土崩瓦解,溃败出城。与此同时,红军右纵队也在刘伯承、聂荣臻的率领下向泸定桥开来。随后,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全部从泸定桥上越过了天险大渡河,把追击的国民党军远远甩在身后。

历史意义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胜利之一。这场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企图,帮助红军成功飞越天险大渡河,是红军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更为重要的是,红军战士们用自己的英勇行动践行了理想信念,挑战了人类极限,在中国革命史和人类战争史上都堪称奇迹。正如毛泽东在飞夺泸定桥战后所说:“我们的红军真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有这样的红军战士,我们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30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