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委加强文化建设和文明新风培育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在省委加强文化建设和文明新风培育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省委专题会议,核心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某某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细化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部署,研究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文化建设和文明新风培育工作。这既是深化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的政治要求,更是立足某某实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所需。刚才,几位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大家讲得都很实,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核心要义,切实增强推动文化繁荣、培育文明新风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某某发展、情牵某某人民。在考察期间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建设和文明新风培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对某某工作的与时俱进、精准指导,饱含着对某某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的殷切期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设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文化是根脉,是灵魂。某某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阳明文化等交相辉映,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自信自强的深厚根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特色文化资源,就是守护某某的“根”与“魂”。文明是形象,是力量。良好的社会风尚、文明的城乡面貌,是某某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吸引人才、汇聚资源、推动发展的无形资本。培育文明新风,既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文化与文明的融合是动能,是未来。当前,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文化资源优势、文明和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是某某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我们必须站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站在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加强文化建设和文明新风培育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将其作为一项关乎长远、关乎全局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聚焦特色资源保护与利用,在守护传承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特色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根本遵循。某某文化资源禀赋独特,但保护与利用的任务同样艰巨。我们必须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的原则,让沉睡的文物、独特的民俗、珍贵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一是强化系统性保护,筑牢文化安全屏障。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持续深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进行整体性、抢救性保护。尤其要加强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记录、整理和传承人培养。要创新保护手段。大力推广数字化保护技术,加快建立全省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综合运用三维扫描、数字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对重点文物、古建、民族特色村寨等进行精准测绘和数字化存档,为永续保护和创新利用奠定坚实基础。要完善保护机制。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强化部门协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保护格局。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
    二是坚持科学开发利用,推动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科学是原则。坚决杜绝破坏性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确保顶层设计科学、项目布局合理。要深挖内涵价值。加强对某某特色文化(如红色文化的精神谱系、民族文化的生态智慧、阳明文化的时代价值等)的深度研究阐释,提炼其精神标识和当代价值。要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运用现代科技、艺术设计和市场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创作、再表达。比如,支持开发具有某某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数字藏品;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时尚产业结合;探索“非遗+研学”、“非遗+民宿”、“非遗+节庆”等新模式。要打造“村字号”品牌矩阵。这是总书记点题、我们发力的重点。不能千村一面,必须“一村一品”、“一村一韵”。要深入挖掘每个村落独特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产业特色、生态景观,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像“村BA”、“村超”那样辨识度高、生命力强、群众喜爱的特色品牌。支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让文化真正赋能乡村振兴,让农民在文化传承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三、突出化风育人,在移风易俗中培育时代文明新风尚
    总书记要求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培育文明新风,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当前,我省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存在陈规陋习,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我们必须以“化风育人”为关键,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一是发挥党员干部“头雁效应”,以上率下引领新风。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是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带头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歪风陋习。要将移风易俗、培育新风情况纳入党员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对失职失责、参与或纵容陋习的严肃处理。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宣讲引导,当好文明新风的宣传员、示范员、监督员。
    二是健全“三治融合”机制,激发基层治理效能。培育文明新风,根基在基层,活力在群众。要强化村民自治。指导修订完善务实管用、群众认可、易于操作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抵制陋习、倡导新风的具体要求纳入其中。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要强化法治保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和执行力度,对涉及黄赌毒、封建迷信、破坏生态环境、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等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打击,用法治力量为文明新风保驾护航。要强化德治浸润。大力选树宣传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成风化俗,润物无声。
    三是聚焦突出问题攻坚,务求移风易俗实效。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制约发展、影响形象的突出问题,要敢于动真碰硬,开展专项整治。比如,在治理高价彩礼方面,可推广一些地方探索的“彩礼限高、婚宴从简”承诺制;在治理丧葬陋习方面,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倡导生态安葬、文明祭祀;在治理人居环境脏乱差方面,持续深化“文明在行动·满意在某某”活动,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提升。要坚持疏堵结合,在治理陋习的同时,积极为群众提供诸如集体婚礼、孝老爱亲活动、文化礼堂等健康文明的替代性选择和服务平台。要注重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确保工作既符合政策要求,又契合乡情民意,真正取得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实际效果。四、深化文旅体融合,在打造“多彩某某”新品牌中展现文化繁荣新风采
    总书记要求我们“发挥优势打造‘多彩某某’文旅新品牌”。这是某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多彩某某”品牌的灵魂在文化,魅力在融合,活力在创新。我们要做好“文旅体”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让文化为旅游铸魂,让旅游为文化赋能,让体育为文旅添彩。
    一是深挖“跟着赛事游某某”潜力,打造动感活力新名片。近年来,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贵阳马拉松、“村BA”、“村超”等赛事活动极大提升了某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要乘势而上,精心打造赛事IP矩阵。继续办好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同时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广泛参与的“一县一品”赛事活动,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高潮”的生动局面。要完善“赛旅融合”链条。围绕赛事举办,系统规划精品观赛旅游线路,配套完善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开发赛事主题文创产品和体验项目,延长赛事经济产业链,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和消费增量。要营造浓厚体育氛围。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使体育成为健康某某、活力某某的亮丽底色。
    二是深挖“跟着民俗游某某”潜力,彰显民族文化独特魅力。某某的民族节庆、歌舞、服饰、饮食、建筑等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是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要推动民俗活动品牌化、常态化。精心策划包装苗年、侗年、布依族“六月六”、水族端节、彝族火把节等特色民族节庆活动,提升其文化内涵和游客参与体验感,避免过度商业化、庸俗化。支持有条件的村寨发展常态化民俗展示和沉浸式体验项目。要提升民俗旅游品质。加强对民族村寨旅游的规划指导和管理,提升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水平。开发深度文化体验游、研学游产品,让游客不仅能“看热闹”,更能“懂门道”,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要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在景区、特色街区、民宿等场所,合理设置非遗展示展演、互动体验和销售专区,让非遗技艺在旅游市场中焕发活力,实现传承与增收双赢。
    三是深挖“跟着音乐游某某”潜力,唱响某某好声音。某某民族音乐资源丰富,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享誉世界。要打造音乐地标和活动品牌。支持有音乐底蕴的地区(如黔东南侗族大歌流传地、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流传地等)建设特色音乐小镇、音乐街区或主题公园。持续办好“多彩某某”歌唱大赛、原生态音乐节等品牌活动。要推动音乐元素融入旅游全链条。在景区、酒店、交通枢纽等场所,播放、展示具有某某特色的音乐作品。开发音乐主题旅游线路(如侗族大歌寻访之旅、苗族古歌探秘之旅)。鼓励创作一批旋律优美、易于传唱、反映新时代某某风貌的旅游歌曲。要培育音乐产业生态。支持本土音乐创作、表演人才培养和优秀作品推广。探索发展音乐版权交易、数字音乐、音乐教育培训等关联产业,让“音乐+旅游”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强化组织领导与协同联动,凝聚起推动文化繁荣、培育文明新风的强大合力
文化建设和文明新风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压实各方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2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