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1]高校高层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人才竞争力和科技支撑力。加强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对进一步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及提升思政引领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党员发展的总要求。
一、高校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义
(一)加强政治引领,稳固党的执政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着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2]新时代做好新时代高层次人才的党员发展工作,能够使党在高校团结和凝聚各类专业人才,扩大党在高层次人才中的影响力,从而确保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从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党的各级干部,不断壮大党的队伍,促进高层次人才政治参与,有助于高校更好地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赋予高校的战略使命和历史重任。
(二)壮大党的队伍力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立德树人要求贯穿高层次人才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其教学示范、科研模范和师德师风典范作用。”[3]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层次人才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高精尖”人群。他们既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师生,把高层次人才吸纳到党员队伍中去,特别是吸纳那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的人才,有利于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从源头上壮大党的队伍力量。
(三)发挥人才引领作用,赋能高校事业发展
高校高层次人才在勇攀科学技术高峰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科学家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是党倡导和鼓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的很多重大科技成果是依靠这一法宝攻坚克难得来的,而高层次人才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成就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也激励着更多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4]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是为了更好地在党的领导下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的人才,推动他们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重大任务中发挥力量,引领和带动更多师生在攻坚克难中当先锋、作表率。
二、高校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面临的挑战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党员比例还不够高,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的数量还不够多,覆盖面也不够广,高层次人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有必要分析总结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在实践中研究相关对策。
(一)高层次人才思想状况较为复杂多元
进入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人员结构发生新的变化,高学历、高职称特点突出,随着双一流建设的逐步深化,引进国际化人才逐年增多,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占比越来越大。其中,高层次人才与普通教师呈现明显不同的特点,高层次人才中的留学归国人员和国际化人才比例更高,无党派人士、民主党派人士相较普通教师占比较高,其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视野更加开阔,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较为复杂多样。
(二)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效果有待加强
从基层党委的角度来说,对高层次人才开展政治引领途径有待加强,增强高层次人才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手段和做法有待丰富。从基层党支部的角度来说,学科带头人和领导班子成员对高层次人才的影响力仍需加强,目前党员领导班子、学科带头人与高层次人才的交流更多局限在业务方面,在思政引领方面的联系还要加强。从个人角度来说,部分高校高层次人才入党的意愿不强,对党的认识不够深入具体,对党的理论学习不足。
(三)教师党员发展工作机制仍需完善
近年来,高校党委虽然都将发展教师党员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难点来推进,但受制于主客观因素,教师党员发展的人数远远小于学生党员发展的人数。高校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经验更为丰富,并摸索了一套成熟的体系机制。然而,教师的年龄、思想、生活和工作重心均不同于学生,不能照搬学生党员发展方法和模式,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仍需完善,其时效性、全面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组织协调保障、联系教育引导、培养考察发展等方面,仍需推出更具有针对性的举措。
三、高校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
高校在发展高层次人才党员工作中,面临着既要吸引并培养人才,又要确保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同步跟进的双重任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政治引领为出发点,以事业发展为落脚点,推动党的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联动”工作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着力将政治引领贯穿入党教育全过程。所谓“三级联动”,指在发展人才入党的过程中,校党委、院党委、党支部协调统一、稳定发力,同时三者分工明确,校党委把方向,作为强有力的大脑;院党委作决策,作为功能器官;党支部保落实,作为神经末梢,三者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共同完成党员发展全过程,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效果。
(二)打通“融合”工作模式,促进事业发展
以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助力高校党建和事业发展一融双高。围绕“推动基层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将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工作与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重大任务紧密结合,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引领高层次人才瞄准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潜心学术,砥砺奋进,致力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学科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
(三)搭建“引领”工作平台,强化立德树人
高校要将师德师风作为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和宣传高层次人才党员中的优秀师德榜样和先进典型。引领带动全体教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新时代高校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的路径
解决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针对高层次人才特点因材施策,找准工作规律,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
(一)因时而动:聚焦规律,把握关键节点
依据高层次人才发展入党的成熟度,可将发展阶段分为启蒙期、培养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对应的时间节点为提交入党申请书之前、成为积极分子之后和成为发展对象之后。本文以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已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党员(国家杰出青年)为例,梳理总结各阶段工作的侧重点,具体情况如下。
在启蒙阶段,高层次人才在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下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培养入党意愿。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增强政治认同为目标,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思想引导,一是借助党委和支部举办的党建活动,坚持将常态化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日常思政工作、师德师风、培训研修中。二是通过日常一对一谈心谈话,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增强其政治归属感。三是通过选派干部参加挂职、选拔院所干部候选人等方式,畅通发声渠道,增强价值认同。
在培养阶段,引领高层次人才树立为党和人民事业努力奋斗的价值观念和目标,提升政治素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坚定高层次人才的入党决心为目标,加强思想引领。一是校党委重视,校长或书记直接对接高层次人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二是把握重大事件带来的教育契机,如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选派高层次人才积极分子参加,激励其科技报国志。三是党支部指派培养联系人并吸纳其参加党课、列席组织生活,提高其理论及认识水平。
在成熟阶段,高层次人才的政治素养和党性达到成熟状态。这一阶段的工作以扩大工作辐射面和影响力为目标,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针对性的入党程序指导,尽快吸纳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发挥其在师生中的正面辐射作用。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的仪式感,邀请联系校院领导、院士、首席教授等列席党员发展大会,增强“组织入党一生一次,思想入党一生一世”的使命感。二是通过党支部特色活动、青年教师领航工作站等工作平台,增强党建和中心工作的融合度,引领教师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攻克“卡脖子”技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增强辐射作用的发挥,挖掘高层次人才入党过程中背后的故事,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正面典型的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全体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共树报国之志。
(二)顺势而为:着力培养,构建工作机制
基于以上对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工作过程的研究和梳理,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探索从组织协调保障、联系教育引导、培养考察发展几个方面构建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工作机制。
构建“校院系三级联动”组织协调保障机制。校院系三级联动,一是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和群众凝聚力,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来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二是着力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升高层次人才政治理论素养和水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统一思想、意志和行动。三是拓展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思路,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主题活动,增强党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28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