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既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政治要求,更是推动县域经济破局突围的现实需要。当前,区域竞争早已从拼资源、拼政策转向拼环境、拼服务,营商环境已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晴雨表”、群众安居乐业的“风向标”。反观我县,部分领域仍存在审批“旋转门”、监管“稻草人”、服务“中梗阻”等问题,这些沉疴痼疾不仅束缚了市场活力,更削弱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我们必须以“背水一战”的决心推进改革,用政府的“自我革命”换取市场的“破茧成蝶”、群众的“真心点赞”。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些的具体要求。
一、锚定方向,以全局视野把握改革“主动权”
(一)对标国家战略,校准改革“坐标系”。“放管服”改革是党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从“证照分离”到“跨省通办”,每项政策都蕴含着激活市场、释放活力的深层逻辑。我县作为农业大县、工业新县,必须主动融入全国改革大局,将“放管服”作为对接国家战略的桥梁纽带。无论是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业态,还是推动乡村振兴,都要以改革为突破口,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才能避免改革陷入“闭门造车”的误区。
(二)立足县域实际,找准改革“着力点”。**县产业基础薄弱、市场主体规模偏小的现状,决定了改革不能“循规蹈矩”“照搬照抄”先进地区经验。要聚焦企业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比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政银担”合作模式;针对项目落地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同时,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在农产品深加工、文旅融合等领域探索专属服务,打造“一业一策”改革样板。只有紧扣县域实际,改革才能精准发力、事半功倍。
(三)回应群众期待,把稳改革“方向盘”。改革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获得感上。当前,群众对“一件事一次办”呼声强烈,对隐性门槛、重复证明深恶痛绝。我们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企业方便不方便”作为衡量改革的标尺。无论是政务大厅的排队时长,还是政策兑现的速度,都要以“用户思维”重新审视。只有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改革“风向标”,才能让改革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二、靶向攻坚,以硬核举措破除改革“绊脚石”
(一)在“放”字上动真格,打破审批“玻璃门”。一是推行“权力瘦身”行动。对现有审批事项进行“大起底”,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应放尽放。重点清理各类“奇葩证明”“重复审批”,坚决杜绝“明放暗收”“边减边增”。二是打造“极简审批”模式。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对低风险事项实行“先批后核”;推广“一表申请”“并联审批”,让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便捷。三是破除部门“信息孤岛”。加快政务数据互联互通,推动营业执照、不动产登记等高频事项“一网通办”,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在“管”字上出实招,织密监管“防护网”。一是构建“智慧监管”体系。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比如,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领域,建立完善“风险画像”系统,提升服务效能,让监管更精准高效。二是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观察期”“触发式”监管,制定“免罚清单”,给予企业更多试错空间。但“包容”不等于“纵容”,对恶意违法、触碰底线的行为,必须“露头就打”。三是强化“协同监管”合力。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避免多头检查、重复处罚。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让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三)在“服”字上见真章,架起政企“连心桥”。一是打造“暖心政务”品牌。在政务大厅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啃“硬骨头”;推行“午间不间断”“周末不打烊”服务,让群众办事不再“掐着点”。二是推行“保姆式”服务。组建重点项目服务专班,从立项审批到竣工验收全程帮办代办;建立“企业服务日”制度,定期上门送政策、解难题。三是畅通“诉求直通车”。完善12345热线办理机制,对企业群众诉求实行“接单即办、限时办结、回访评价”闭环管理,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三、创新机制,以制度保障激活改革“源动力”
(一)建立“问题发现—整改—反馈”闭环机制。设立营商环境“问题收集箱”,通过企业座谈、问卷调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广泛征集痛点难点。对收集到的问题,实行台账管理、挂牌督办,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整改完成后,及时向企业群众反馈,并开展“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通过“发现—整改—反馈”的良性循环,推动改革持续深化。
(二)完善“考核—激励—问责”评价体系。将“放管服”改革纳入乡镇、部门年度考核,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考评”。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单位,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上给予倾斜;对排名靠后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公开表态、限期整改。同时,设立改革创新奖,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干部轻装上阵抓改革。
(三)构建“政企民”多元共治格局。建立健全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参与监督。推行“政策直达”服务,通过“政策云解读”“一对一辅导”等方式,确保惠企政策精准落地。鼓励企业、群众参与改革设计,让“用户体验”转化为“改革方案”,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凝聚合力,以严实作风跑出改革“加速度”
(一)以上率下,拧紧责任“螺丝帽”。各乡镇、部门“一把手”要当好改革“施工队长”,亲自研究部署、协调推进。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一线督导,确保任务落地见效。建立“责任清单”,将改革任务细化到岗、量化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督查问效,念好落实“紧箍咒”。成立专项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明察暗访。对改革推进不力、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约谈通报。建立“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邀请企业代表、媒体记者参与监督,让改革全程在“阳光”下运行。
(三)宣传引导,奏响改革“最强音”。利用融媒体平台开设“改革进行时”专栏,宣传改革成效和典型经验;制作通俗易懂的政策解读短视频,让群众看得懂、用得上。及时曝光破坏营商环境的反面案例,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县域形象”的浓厚氛围。
五、对标一流,以更高标准打造改革“新标杆”
(一)锚定坐标,树起追赶超越“风向标”。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要敢于跳出县域看发展,主动对标“***”的政务效率、“***”的服务理念、“***”的创新实践,建立动态化“对标台账”。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关键领域,逐项拆解先进地区的流程设计、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绘制“差距图谱”。在此基础上,制定“阶梯式”赶超路线图,从优化细节流程的“微创新”起步,逐步实现系统性制度突破,推动我县从“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加速蝶变。
(二)勇闯深水区,培育改革创新“试验田”。改革需要敢为人先的魄力,更需要容错试错的土壤。我们要建立“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各乡镇、部门围绕“智慧政务集成”“跨部门数据共享”“惠企政策精准推送”等难点堵点,自主申报改革试点项目。设立专项创新基金,对突破性强、可复制性高的项目给予“一揽子”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同时,打造“改革创新实验室”,引入高校智库、行业专家参与项目论证,及时总结提炼“一窗通办2.0版”“政策兑现直通车”等典型经验,通过现场观摩会、案例汇编等形式,推动“单打独斗”的“盆景”升级为全域开花的“风景”。
(三)深耕细作,筑牢长效优化“压舱石”。营商环境建设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构建“三位一体”评估体系,将第三方机构专业测评、企业群众满意度调查、跨区域指标对比相结合,定期开展营商环境“全面体检”,形成问题诊断报告和优化建议书。建立政策“敏捷响应”机制,依托企业服务平台实时收集诉求,对高频共性问题实行“72小时响应、15日办结”,推动政策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同时,完善“动态迭代”制度,每年开展营商环境政策“废改立”专项行动,以“小步快跑”的节奏持续优化服务体系,让我县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首选地”和“必选项”。
同志们,深化“放管服”改革没有旁观者,优化营商环境没有休止符。让我们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全力打好改革攻坚战,为**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谢谢大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25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