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培训学习考察之心得体会

“走进华为”培训班学习考察之启示
    在××××公司爬坡过坎、聚力攻坚的关键时期,下决心抽选××××余名管理人员、连续组织举办×××期“走进华为”培训班,领略深圳科技之都、创新之城的无限魅力,学习华为走出混沌、奋斗以成的创业之路,感悟华为起于草根、走向卓越的经营之道,这对于我们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旗帜”,关键而及时、重要而必要。
    作为首批“走进华为”的学员之一,在学习考察期间,先后系统学习了《华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变革驱动业务成功——华为变革管理体系》《建设满足客户需求的流程化组织——华为流程化组织再造》等6门课程,实地考察了华为展厅及工业园区、松山湖基地。参训学员,虚心学、认真听、仔细记、用心领悟,相互之间讨论交流,晚上撰写心得体会,整个学习考察,充满浓浓的学习氛围。尤其在毕业典礼上,×××个小组分别选派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大家谈体会、讲认识,找差距、提建议,感性和理性相碰撞,巩固深化了这次学习考察的成果,基本达到了“解放思想、转换思维,开阔眼界、提升境界,升级认知、自我赋能”的目的。
    总得感到,×××公司组织的“走进华为、学习华为、对标华为”,主题突出,时机关键,内容丰富,安排科学合理。我们首期首批的学习考察,很顺利、很圆满、很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
    这是一次解放思想、启迪思维的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大家反响热烈,普遍对华为32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全球的发展历程深受震动,激发出了一种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压力感。
    这是一次对标找差、明晰短板的学习考察。我们通过探寻华为通往成功之路的“密钥”,进一步洞悉了我们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组织体系、业务流程、人才育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这是一次廓清思路、激发斗志的学习考察。我们从华为的发展变革历程,认清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性、价值取向和奋进趋势,打开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学到了鲜活的经验,激发了直面困难、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的斗志。
    这是一次深化交流、借鉴互促的学习考察。期间我还与华为大学全球培训中心主任常峰等领导进行了交流,深入探讨任职资格体系建设、企业大学设置等相关问题,为加快淄矿大学建设汲取了经验。概括这次学习考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我认为主要有四点启示:
    启示之一:一个企业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凝聚牵引;一个团队的精诚奋斗,取决于全员认同的价值体系。这是参训人员的一致共识,也是华为大学王维滨老师重点讲授的课程。纵观华为×××年的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卓越业绩,之所以能够把遍布全球170多个多家、18万名员工形成同心动力,之所以能够稳步成长为全球通信设备行业的“领军者”,靠的就是中西杂糅、和合共生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得以良好的实践和应用,靠的就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企业文化体系,靠的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自我批判,长期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牵引,尤其是出台的《华为基本法》也是国内第一部完整阐述企业文化的纲领性文件。任正非曾经说过,“物质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华为是靠企业文化、企业精神黏合的,他们把思想权和文化权作为最大的管理权,其企业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服务文化,真正的内核就是群体奋斗,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广为传播的就是“床垫文化”“狼性文化”。他们的服务,是广义的、涵盖方方面面的,不仅仅指售后服务,从产品的研究、生产到产品生命终结前的优化升级,员工的思想意识、家庭生活,等等。上课期间,老师讲道:“要想让客户满意,没有别的诀窍,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优质服务。华为只有靠优质服务才能活下去,什么叫优质服务?那就是,我们赚到了钱,客户还说我们好,这就叫优质服务。”这些鲜活生动的经验和浅显易懂的道理,对于百年淄矿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十年传承靠制度,百年传承靠文化。我们××××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红色的基因,也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但与华为进行对标,总体感觉差距还非常大,企业文化凝聚力、牵引力、拉动力并不明显,没有通过机制的固化,把企业文化反映到组织和员工的行为,体现在客户的感知,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动态的、可随着环境、时间等变化而变化的调整机制;在企业文化的宣贯上,没有形成一以贯之、长期坚持、融智化行的恒久力,缺乏把××××的文化基因很深、很广地浸润、传播到各级组织的肌体中;当前企业多以80、90、00后为主体的员工群体,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惰性”“傲慢”与“浮躁”,如何让企业文化更好的传承、更好的发挥作用,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通过这次短暂的学习,我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深沉的积淀,是关于自我与他者、个体与集体、我想与我能的基本行动规范。我们必须学习华为、理解华为、对标华为,着力解决好企业文化融智化行、落实落地的问题,用核心价值理念激发全员潜在的“内生动力”,使广大员工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自觉向组织凝聚的愿景聚拢、向组织确定的目标靠拢、向组织倡导的方向并拢,彻底扫除一切障碍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藩篱,让淄矿文化价值成为企业上下坚定遵循的价值指引,“心向往之”的未来取向。
    比如,在思想境界上,对标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体系,在传承延续×××悠久文化基础上,加快提炼总结具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使更多员工熟知企业的核心文化元素,并根据企业核心的文化导向适时适度做好自我调适,使自己尽快适应文化环境,自觉朝着成为一名合格“奋斗者”、优秀“×××人”的目标迈进。比如,在经营机制上,从客户角度入手,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客户需求,把客户利益所在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所在,洞察客户和企业、客户和产品的战略结合点、最佳合作点,形成利益共同体文化,从而实现企业与客户双赢;从激励机制入手,在企业内部营造起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使大批“奋斗者”如雨后春笋般加速涌现;从评价机制入手,明确“奋斗者”的定义和标准,使大家赶有方向、当有目标,又可以为企业岗位评先、绩效考核、干部选用等提供准确的标准,防止出现“叫雷锋吃亏”的错误评价方向的产生。比如,在氛围营造上,重视员工的个性和自主性,让大家畅所欲言、积极的表达自己对企业的建议与看法,实现企业内部的无障碍沟通,方便企业快速的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员工们的紧张心态和压力心境,可以分层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员工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比如,在文化修正上,不应当把文化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刚性的,应根据企业改革发展阶段性变化,持续不断地修正和调整企业文化体系,促进员工将个人需求与企业需求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互相促进、与时俱进、与时偕行。
    启示之二: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是华为崛起的必然因素,我们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做大做强主业。这是参训人员的普遍共识,也是华为变革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1987年,43岁的任正非集资2.1万元成立华为公司,在深圳的一个“烂棚棚”里起家创业。32年后,华为由默默无闻的小作坊成长为通信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任正非也从一名中年创业者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家,深深影响了许多人。解码华为的成功之道,毫无疑问,“危机”是华为逆风飞扬、迈向成功的第一桶金,“专注”是华为方向聚焦、走向伟大的动力之源。一方面,华为专注于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几十人的时候对着这个“城墙口”进攻,几百、几万到现在十几万人依然对着这一个“城墙口”冲锋,密集炮火,饱和攻击,最终在大数据传送上领先了世界。另一方面,对于华为来说,作为年收入千亿美元的通讯界翘首,“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我们该如何应对华为的冬天?”“华为的红旗还能打多久?”“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等,这些无时不在的危机意识正是创新的内生动力之一。正因为这样,华为才可以在强手林立的通信行业存活下来,才能在美国极限施压之下实现“备胎”转正。确是如此,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最新讲话系列,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无论企业现下发展的规模多么宏大,若没有“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自己”的危机意识,不能紧跟时代大潮,随时可能会沦为“时代的弃儿”。
    尽管近年来公司发展势头良好,收入、利润稳居××××前列,但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想要屹立不倒、基业长青,迈上高质量发展全新航道,必须具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始终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时刻聚焦主业这个“城墙口”冲锋,才能取得长足发展,才能真正赢在未来。通过学习消化,我认为,我们在×××产业发展上决不能满足懈怠。虽然我们一直说“×××独大”,可我们的××××产业真的够大吗?这个“大”仅仅是相对我们的新兴产业来说,与行业先进相比,我们一直处于“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境地。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一定要看到可能出现的危机,采取扎扎实实的举措,把“堤坝”做厚、把“土地”做肥、把“存粮”做大、把实力做强、把质量做优,努力保持和提升我们的行业地位。尤其要加大×××开发力度,这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能腾空“笼子”、换不来“新鸟”。这是事关出路的重大问题,从上到下都应高度重视、大开“绿灯”、加快解决。我们在生产方式转变上应当有决心恒心。作为×××来讲,自身长板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产业,舍得拿出更多×××、投入更多精力,深入推进“一提双优”建设,着力打造“智慧×××”,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并加强与××××产业相关联、有共性、可拓展产业的糅合耦合,这应该是××××公司始终坚持的不变方针。
启示之三:不论是具有深厚历史的老牌企业,还是刚刚起步的新建企业,都需要不断地进行组织变革,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参训人员的强烈共鸣,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从×××华为CFO孟晚舟在加拿大无故被捕的消息刷爆各大媒体之后,许多行业外的人突然发现,华为这个国产品牌,已经默默成长为一个令美国惧怕的巨型企业。华为是如何在多方不利的环境中成长的,怎么成为一头狂奔的大象的?这次学习,亮点比较突出的内容就是《华为变革管理体系》《华为流程化组织再造》。任正非曾经说过:“企业缩小规模就会失去竞争力,扩大规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临死亡,只有加强管理与服务,在这条不归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础。”因此,华为积三十余年之功,在持续优化调整发展战略的同时,投入巨额资金,不惜一切代价,拜美国IBM为师,虚心学习、潜心苦练、削足适履,实施一系列的流程再造、组织结构变革,将IBM管理精髓移植到华为身上,奠定了走向规范化、职业化、国际化的管理基础。在学习考察时,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华为并没有因为规模壮大、效益飞跃、声名远扬,而终止变革、停滞变革,他们始终保持对外部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18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