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现在上到初中的学生都被要求把这几大名著当课外读物来读,但我个人认为,这几本书并不都很适合现在的初中生阅读。
我小时候读的第一本觉得有意思的书就是《水浒传》。一九七七年,那时候我刚上初一,去做大队文书的舅舅家走亲戚,在他家的过棚上挖到了一套《水浒传》,跟舅舅说了说,拿回家去看。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太多有故事的书,但那套《水浒传》却不是一般的好,书的首页上有毛主席批宋江的语录,说宋江是个投降派,是个反面典型,我那年才十一岁,看不懂宋江,看的是里边打打杀杀的故事,尤其是里边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那些一个比一个武功高强的绿林好汉,直看得我茶饭不思,废寝忘食。一口气看完了三册《水浒传》,感觉找到了人生最大的精神食粮,那种状态,主要是看故事,至于文学艺术,还咂摸不出滋味来。那时候年轻,记忆力好的出奇,看完了就能讲了,常常出去给同伴们讲故事,可以说能从头讲到尾。
后来班里有个同学,他爹是村里的赤脚医生,他家有好多老书,他比我还厉害,他不光能讲水浒,还能讲三国。他的作文写得好,是我们班里的第一名,语文老师每次读范文,都是读他的作文。在他的“勾引”下,晚上我跑到他家里去读他家的三国。那个黄纸书,其实不是正版的《三国演义》,是过去说书人用的那种“三国”曲艺版,因为那种“三国”被白话了些,所以更好读,故事性更强。由于那个同学拿着书太娇贵,晚上去他家里,他还不让我们看,只有他读给我们听。既便如此,那“三国”也迷得人神魂颠倒。
这两部书读完,我的侠气倍增,常被书里人物的英雄气概所折服,经常幻想着也可以来一次“打抱不平”。然而,终其一生,这样的事也几乎没有发生过。
这两部书读完就去读普高了,期间学习了《聊斋志异》的部分作品,原著一直也没有读到,那个时候很少有人有闲钱去买“闲书”。
至于《红楼梦》,那是我当兵以后在部队才读到的。
对于《红楼梦》,第一感觉是读不进去,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记录的都是“大家族里日常生活的婆婆妈妈”,对于年轻且情窦未开的男孩子来说,实在是无趣。而《聊斋志异》这部书,没有相当的古文字功底,根本也读不了,看翻译过来的白话文,又味同嚼蜡。
回忆这大半生读过的书,觉得几大名著里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我们那个课外读物亏乏的年代,让年轻人读一读还可以,至于《红楼梦》和《聊斋志异》,实在不适合中学生阅读全本。现在想想,《水浒传》里边也过多地描写了暴力,里边的英雄,自己打的很痛快,活得很好,那些“洒家”行为,在王朝末年的乱世是十分慷慨的行为,但在太平盛世的今天,那样做就是很“不尊法度”的。《三国演义》就是本历史演义小说,并且很好地按照历史的原貌进行的演义,中学生读读是可以的。
记得村里有个读点书的老者,多次交谈我听他这辈子就读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两部名著,受书里人物的影响,我发现他很讲点江湖义气,也有些好汉的“英雄气概”,他喜欢遇到不平的事就“出兵”——也就是带着家里人跟别人去打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法制还不十分健全,这种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手段。不过,动辄打上门去,虽然震慑了一些农村恶痞,但也会不小心误伤很多“良民”,口碑不好。在现代社会,尤其是这几年治安管理越来越严格,打打杀杀的事已没有市场了。但在上个世纪,刚刚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香港各种打打杀杀的影视剧在大陆泛滥,年轻人盲目模仿,导致社会上各种“黑社会”沉渣泛起。那时没有监控,公安出警也没那么快,常常让受害者难以取证,致使人民群众遭受不法分子的侵害。虽然那股风气不是《水浒》、《三国》所影响的,但我觉得,《水浒传》中学生也须有鉴别地读,读不好,也会中毒。因为中学生还分不太清法律边界,又正是年少气盛的时期,遇事很容易冲动,打抱不平出手过狠就会防卫过当,触犯刑律。要到大学里去读,还可以,至少能够辨别是非了,再读。我觉得《西游记》很适合中学生阅读,毕竟是浪漫主义的东西,尽管有些打打杀杀,但那毕竟是人妖之间正义与邪恶的交量。至于《儒林外史》,由于那个困苦的社会背景已远去,书中那些人物已非现代青年能理解,还是留给研究断代史的人去研究更好。
《红楼梦》写得很好,有非凡的艺术价值,至今有红学派对这部书进行专门研究,我感觉普通人还是读不深的多。有人说,《红楼梦》里的诗很好,确实,可谁又能读得懂呢?至今我也不知道林黛玉的诗比薛宝钗的诗好在哪里,十二钗的诗各有千秋,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久不做古诗,业已陌生。如果不署名,把那些诗摆出来,别说普通人,就是让专家来评,恐也难分出高下。
说这些,不是说几大名著不好,而是觉得它们太好,应当当作艺术来研究,不是中学生能回味的了的。
以上孔见,仅供参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17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