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幸,新搬来的邻居确认了新冠,并在楼里传播起来,我和家人被当作高风险人群进行集中隔离,于是便有了时间看些书和节目。看文学评论时又看到了“李熬有话说”这个栏目,其中第305期,题目是“近鲁迅者文笔不通”,光是标题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李熬说国人太过抬高鲁迅的文学地位,称他是大文学家、大文豪过誉了。然后拿出一本《鲁迅的欧化文字》(作者老志钧,澳门大学哲学老师),根据书上的考证,举了不少例子和文法错误,以今天的眼光看,写的确实不太美观。(结合他当年8月的节目)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也愿意相信李熬与这位老先生所考证的都是对的。同时我还知道,简化字出来前,鲁迅先生甚至和钱玄同先生一起主张废除汉字,事实证明这些都是错的。
但即便是有了这些、那些错误,又怎样呢?我们仍然不能因为几篇文章甚至几句话,否定他对于白话文的推广与革命的推动作用
之所以有那些错误,我们其实可以从当时的时代和他的经历结合来看:
1.年龄和语言水平
鲁迅在日期间喜欢看书,因此为了看书,懂得了日、德、英、俄等多国语言,但除了日语教育比较系统外,其余多为自学。
27、8岁时,有老乡愿意当“怨大头”资助他们兄弟出书,就在1909年信心满满翻译了《域外小说集》1和2。当时鲁迅27、8岁,翻译的大多都是他喜欢的比较深刻,且沉重的革命性、批判性文学,受当时鲁迅先生的语言能力、年龄、经历等因素影响,译文有瑕疵再所难免。
2.文化变革与尝试
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内社会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文化思潮最汹涌的年代,古文、白话文、标点、繁体字、简化字、废除汉字、文法使用等各种讨论此起彼伏,前辈们正在苦苦探索一条适合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之路,写作方法也正在争吵和论战中不断完善。
因此当时发表的文章很多都是有实验、探讨性质的。一些文章在我们看来有错别字、病句甚至语法不通的情况,其实有着很多试错和试验的性质。
而今天,我们沐浴在阳光下,站在时代的高点,去批判当年在黑夜中替我们引路的先人,颇有点“吃完饭骂娘”的的意思。
3、经济原因(胡乱猜测的)
众所周知,鲁迅青年后家境渐贫寒,赴日留学后,又好买书看书,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的日子过得相当窘迫。后来创业办报出书,但他既没名气,倔脾气还又刚又硬,办报出书皆不赚钱。好不容易能一展所长,合理合法地赚钱,难免有些功利心和着急证明自己的意图。
鲁迅先生出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奠基人。而李敖于1935年,二人相差半个世纪,待他能写文章时,文字语法都已成熟,小说诗歌佳作频出,再加上李先生家境殷实,作学问先天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时过近迁,再用过来人的眼光,去批判过去发生的事,挑前辈的方法错误,就象经济学家解释历史一样“事前XXX,事后诸葛亮”。
对于鲁迅先生,我们高山仰止;对于李敖先生,我同样尊敬其常识与活泼的性格、耿直的语言,且大多时间我对老先生喜爱之极,但这并不影响我觉得此期节目的偏颇与不足。
至于其他或辱或骂鲁迅先生的人,我着实无法理解:在没有看过先生的书的情况下,道听途说,人云亦云,除了浪费自己生命,让别人认识骂人者的无知外,又收获了什么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1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