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韵律表新韵(中华诗词韵律表)

因最近重拾诗词写作,与网友和一些老师交流,因此将原来有关诗词格律的学习记录以及心得成文,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上一篇讨论了对仗。本篇将讨论诗词的遣词造句、用典,以及一些心得,算作本系列文章的结束。

六、文言

其实前面的内容已经将古人对于格律诗的规范要求讲完了,往下的内容已不属于格律的范畴。但是因为我们现代人经历了长期的现代白话文教育,已经脱离写诗的语言习惯很远了,因此很多一知半解的人,就常写出一些四不像的句子。所以有必要为初学的人做一些提示。

我们都知道古代人写文章用的是文言,但文言的对面并非是现代汉语,而是白话。就是在古代,每个时代也都有文言和白话两套语言体系存在。白话是一个时代人们日常说话使用的口语的语言体系,白话受时空影响很大,不同时期的人,口语可能差异很大,同一时期的人,不同地域的口语也不同。

诗词韵律表新韵(中华诗词韵律表)

而文言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是为了传承书本上的信息而被确立的一套语言体系,虽然经历时间,文言也多少有些变化,但总体差别不像白话那么大,因此清朝的文人,也能看懂孔子的论语。

我们来感受以下四段文字:

1.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4.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任何人都能看出来,年代越新、不同的艺术形式所用的字句就越通俗,越白话。即使号称通俗的白居易的诗歌,与宋词、元曲相比,都是明显更文绉绉的。

而我们如果再来感受以下四联诗:

1.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上至唐代杜甫,到南宋文天祥,再到清代的林则徐,乃至民国的鲁迅,只要写作格律诗,语言的感觉总归是差不多的。

可见近体诗的语言是文言,不是白话,即使是古人的白话也不宜用,更不宜出现现代的白话。而文言具有自成一套的词汇和句法系统,我们要写出来那种古旧的调调,就要遵从文言的习惯。

举一点例子,比如说“狗”要说“犬”、说“猪”要说“豕”。“柴门闻犬吠”如果说成“柴门听狗叫”,谁都听得出来不叫文言。又如“走”是指跑,想要说走要用“行”;没钱不能说“穷”,而要用“贫”。“的、了、吗、啦”这类词都不能用,要说“之、也、乎、矣”。句法上,“唯余马首是瞻”不能说成“唯瞻余马首”,“未之有也”不能说成“未有之也”。总之都要符合这个系统内遣词造句的习惯才行。

我们在诗中用词,大体要考虑以下的因素:

【古义与今义】

就像前面提到的,跑说“走”、走说“行”、没钱说“贫”、用尽说“穷”、前去说“往”、离开说“去”、武器说“兵”、军人说“士”……等等。这些古今义有别的词,如果用错了,诗句就显得白,失去了感觉。

李贺《马诗》: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走”意为跑,而非今义的走路。

【语法习惯】

名词做动词:文言常有用名词做动词用的习惯,例如“范增数目项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等,“目”、(第二个)“衣”和“食”、“水”这些字都是名词,在句中都做动词用。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目”作“看”的意思。

使动和意动:例如“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使之活”的意思,又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是“以我为美”的意思。

李白《客中行》: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醉”意为“使客醉”,就是使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例如“豕人立而啼”,“人”是名词,但做状语修饰动词“立”,指“像人一样站立”。还有方位词做状语,如“吟鞭东指”、“中原北望”等,都是说“向X方向”。

诗词韵律表新韵(中华诗词韵律表)

少用量词:文言中除了与度量衡有关的量词,如尺寸、斤两、升斗之类,很少出现量词,一般数字直接接名词,如“蟹六跪而二螯”,不像现代人必须说“六条腿”、“两只钳”。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即符合此规律

宾语前置:文言在疑问、否定等句式中有宾语前置的习惯,如“吾谁欺”用现代习惯的顺序该说“吾欺谁”,又如“未之有也”,则是“未有之也”的意思,这是文言独特的习惯。

骆宾王《在狱咏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下句意为“(我)向谁表达我的心意?”,“谁”被前置。

文言中的语法现象这里无法完整详尽的论述,只选择有特点的介绍如上。

【单音词与连绵词】

古代的词多为单音节词,而当代很多词已经变成双音节词,比如现在说“学习”,古代只说“习”;现在说“充足”,古代只说“足”;现在说“信任” 古代只说“信”……诗中用词,要用古义正确的单音词。

当然也需要注意不能想当然的把所有双音节词都拆开单用,文言中也有一些双音节的词,单独拆开后不再能单独表义,这叫做连绵词,例如“蟋蟀”,不能拆开了说“蟋”或“蟀”;“窈窕”也不能拆开单说“窈”或“窕”……如果因为对文言不熟悉,有单音词却误用了现代的双音词,或者把连绵词拆开了用,不是没有古诗韵味,就是令人不明所以。

诗词韵律表新韵(中华诗词韵律表)

总之,如果我们阅读文言文多了,就更能够把握文言的风格,这是需要多阅读来找感觉的。我们要写出像样的字句,就得循着文言的规律,不可以想当然。若是写得白了,会减损诗意韵味,如果半文不白或者自创表达,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显得可笑。这里最好是先模仿,某一类话古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古人没用过的表达法,我们就要谨慎,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自然语出顺畅了。

不过现代毕竟有远远丰富于古代的事物,如果描写的东西古代没有,可以尽量用相近的说法指代,比如古代没有新冠病毒,却有瘟疫,没有航空母舰,确有战船,在古代完全找不到影子的题材,比如互联网、大数据,本来也不大有必要用近体诗来咏,还是风光、思念、离别、爱情这类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更适合诗歌。

七、用典

典故是古人行文作诗的又一大习惯。典故,就是借用过去的人、物、事来表达现在的意思。因为阅读的人也必须知道典故对应的旧事才能读懂,所以这算是间接的、绕弯子的表达方法,古代文人之所以乐于用典,这是因为用典虽然可能让人看不懂,但终归有诸多好处。

诗词韵律表新韵(中华诗词韵律表)

一是丰富了用词变化,尤其是在诗律要求平仄的情况下,如果多种说法可以互相替代,例如要说“富贵”,也可以用“五侯”指代,提到“诸葛”,也可以称为“卧龙”。这不但方便适应格律,还增加了文化内涵。

如韩翃《寒食》有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一时封五人为侯,是汉代不止一次有过的事,所以后来就以“五侯”指代富贵人家。

二是用典可以取得言简意丰的效果。典故中所包含的故事是丰富的,情感是深入人心的,能够让人瞬间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在字数有限制的诗词中,可以事半功倍,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引亡国之君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的旧事,家国荣辱的对立冲突之感就表现得更强。

再如崔郊《赠去婢》中: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以萧郎自比,就把风流多才的男性形象一语概括。

三是用典能够将眼前的近景和往事或他物联系起来,产生时空交错的张力,令人的思维产生联想和跳跃,增添诗句的意境。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青鸟”是《汉武故事》所载,西王母欲见汉武帝,先有青鸟飞来,比喻使者。“赤松”是传说中的仙人。用此二典,使梅道士邀请诗人赴宴的普通场面具有了仙飞天外的浪漫气息,诗意就加深了许多。

四是引述典故来举例,在议论中比自己表达更有说服力。自己说理千言,有时都不如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更加能够让人信服。

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本诗以议论为主,强调看人要看长远的表现,举周公和王莽的例子,一正一反,就让读者知道这不是空发议论,更能引人思考。

五是用典能够委婉表达意思。有些事情在中国文化中是要避讳的,一般不会直白的说出来,比如死亡、男欢女爱、牵涉敏感政治等等。使用典故就方便表达,符合传统的习惯,还可以变鄙俗为娴雅。

如李商隐《无题》诗中: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词句描写的是男女偷情,如果不用典故几乎无法描写,用贾氏与韩寿甄氏曹植的风流韵事代指,就显得含蓄典雅。

当然前面也说了,用典是绕弯子的方式,所以一旦过于隐晦、冷僻了,读者就会难以理解,因此用典也需要注意平衡,一定是为了有助于增强诗意而用,不宜故意掉书袋,影响了表达,总的来说要适可而止。需要注意的则有一下几点:

一是要意思切合。拿人来说,如果要赞扬一位好干部,用诸葛亮魏征这些贤臣作比就得当,但如果要比做王安石,因为争议大,改革又不成功,就不是很恰当。再如咏一位才女,比成谢道韫就很好,如果比成卓文君,就得注意丧夫守寡又私奔的这些事情会不会引人不快。

诗词韵律表新韵(中华诗词韵律表)

二是要有益于增强表现力。用的典故,对于抒发的感情要有加强的效果,例如借卫青霍去病的事迹抒发民族豪情,借岳飞的故事表达壮志未酬,都对情感的表现有正面作用。如果用典的力量不强,用了跟不用没有情感意境上的差别,就没有意思了。

三是有一些场合,必须要用。在议论的场合,就像前述的那样,举一个恰当的例子,胜过自顾自的议论。再有咏怀古迹一类的诗,古迹名胜本身就是历史故事的浓缩,如果咏赤壁而不提周郎或者苏东坡、题南京城而不说六朝,那么就显得诗人没有文化。

四就是避免生僻,不要故意摆迷魂阵。

诗词韵律表新韵(中华诗词韵律表)

八、结语

我个人也是浅学诗词,文字功底也平常,对于这次兴致所至,能够将自己的学习与体会写成这四篇内容,还算满意,说得有不到位之处,希望朋友们指正。

关于习作,在格律之外,我尚有一些心得,说出来供同样的初学者参考。首先是诗的形式虽然格律精严,章句短小,但仍是与大块文章一样,需要有起承转合、铺垫升华,因此需要注意结构篇幅,叙述、议论和抒情需要有所搭配。如果一直平铺直叙,或者一上来就感情拉满,效果就并不好。

再来是需要推敲,只要对自己的用词造句、篇章结构、表达方法还不达满意,就要琢磨修改,有时同样的意思,不妨多试几种用词用句,优中选优。

还有是要言之有物、情真意切,写事写物要写眼前的、身边的、作者了解的,不宜写空想的、无关的、没有心得的。写情要写真实的、适当的、引得起共鸣的,不宜写空洞的、夸张的、自说自话的。

最后是要立意高远。能够体现人性、情怀和社会责任,比起总是咏花鸟鱼虫、朝云晚霞更高明,更有意义,这也是文人应有的价值所在。

感谢您的阅读。

诗词韵律表新韵(中华诗词韵律表)

............阅读全文............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如来写作网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