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的传说有哪些,古代关于月亮的传说有哪些

关于月亮的传说有哪些,古代关于月亮的传说有哪些

关于月亮的传说有哪些,古代关于月亮的传说有哪些

■ 周鸿猷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名仲秋节、赏月节。中秋节象征幸福团圆,故又名团圆节

中秋节的历史悠久,《周礼》一书中已有记载,是个以祭拜月亮为主的节日。这天晚上,贵族文人对着天上一轮又亮又圆的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写下许多名篇诗句。这种习俗慢慢传到民间,到了唐代,逐渐风行起来。唐太宗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使之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春节齐名,成为我国重要的节日,延续至今。

中秋节的传说

古时候,人们对月球认识有限,感到月亮十分神秘,因而出现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斫桂”、“月饼起义”等。

【吴刚斫桂】

唐代《酉阳杂俎·天咫》记:“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说是月亮上广寒宫前的桂树长得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有个叫吴刚的人在树下用斧头砍它,但每次拔斧后,被砍的地方立即又长拢了。几千年来,吴刚就这样随砍随合,桂树永远也砍不倒。

【嫦娥奔月】

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姮娥即嫦娥,为后羿之妻。唐代李商隐 《嫦娥》诗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饼起义】

过中秋节,人们常将西瓜、香瓜、石榴等新鲜瓜果及月饼放在院子中拜月神,祈求月神保佑平安、丰收。拜毕人们吃瓜果、月饼,喝茶赏月。元末有一年人们吃月饼时,发现饼内有一张“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那时元朝为了统治中原,安排每十户住进一个鞑人)。人们见了纸条,就在八月十五一起把鞑人杀了。原来这是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反元设的一条计,从而加速元朝覆灭。

中秋节十堰娱乐习俗

【赏月】旧时十堰各地民间赏月的习俗五花八门,全家团圆过节才是主题。中秋节晚上,人们准备月饼和瓜果酒菜,摆在院中,等圆月东升,共赏明月,吃喝谈笑,给月神敬酒。

【走月亮】十堰民歌唱道:“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挎背篓。出东门,翻山沟,一直走到老河口。”中秋节之夜,东南风把云彩吹向西北方,感觉月亮好像在向东走。老河口是十堰出山的东大门,所以跟着月亮走,就一直走到老河口。“走月亮”的历史悠久,唐代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中就有描述。少女少妇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在中秋月夜悄悄走出后门,顺着月亮走的方向,去找约好的心上人,月下相会,踏月寄情。也有人约上一群男女好友,八月十五走月亮,走村串巷,在树下赏月、唱歌、讲述月亮上的故事。

【唱月亮】“月亮起来亮堂堂,丝瓜苦瓜结成双。郎吃丝瓜思着妹,妹吃苦瓜苦想郎。”旧时,城里人八月十五到戏楼去看《嫦娥奔月》,乡下人无戏看,就约上锣鼓班子,到一家大院落去打锣鼓、唱山歌。做东的那一家献出酒菜、茶水,捧场的男女歌手都自带月饼、瓜果,边吃边喝边唱边打打闹闹,有的还寻着知己坐在一块儿窃窃私语。锣鼓班子不管那些,只顾打他的锣鼓唱他的歌:“树掩天空半边月,等郎等到大半夜。桐油点了两三盏,灯草烧了七八节,情哥不来灯不灭。”“月亮出来亮堂堂,芹菜韭菜栽两行。哥持芹菜勤想姐,姐吃韭菜久想郎。”

【拜月】拜月是十堰古老的传统习俗。中秋节之夜,各家各户在院中摆上果品、月饼,全家人拜月后,喝着酒、吃着月饼和水果赏月。有的女孩在自己的绣楼前悄悄摆上香炉拜月,求月老牵线搭桥,找个好夫婿。也有的母亲盼儿不归,拜月保佑当壮丁的儿子平安早回。旧时,两竹高腔、山二黄剧团中秋节都要上演《拜月记》,讲的就是这类故事。

【捆月菜】中秋月夜,摸到邻居家的菜地里,趁着月色把红丝线捆在瓜架上。第二天早上,主人家看到红丝(思)线捆架(嫁),就知道是邻居家的小伙子相中了自己的姑娘,不敢开口或不好意思开口。母亲把女儿领到瓜架上去看,女儿心中明白的,便道出心思;女儿不明白的,便请母亲去打听。母亲打听清楚情况并吐露许亲的意愿,男方这才托媒。不然亲事不成,反而伤了邻居间的和气。

【月下结友】旧时男女没有拜堂成亲之前,两人不能见面。但中秋节当天天色一黑,母亲便把厨房的洗碗活揽过去,让女儿去月下结友或会见未婚丈夫。有月老作证,可以放心地让男女恋人表白爱情,互换信物。如不是恋人,一方相约,另一方不到,就说明心中不愿意。

【寄乡思】长期在外的游子,中秋节也可摆上果品,对着月亮寄托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

【送秋】这是种生育习俗。旧时人们生多了女孩不生男孩,或者久婚不育,亲戚朋友便在中秋节到这家去“探节”,带上一些瓜或石榴,用茶盘装好,一路放着鞭炮、打着锣鼓送去,把瓜或石榴放在床头,叫“送秋”。瓜、石榴都是多子的果,“秋”是结果的象征,中秋“送秋”是祝愿其多子多福。

【唱中秋戏】中秋节这天,十堰各地戏班唱的均是传统不变的《唐明皇游月宫》、《刘伯温起义》、《嫦娥奔月》、《拜月记》等与欢度中秋、祭月拜月有关的戏文。

中秋节十堰饮食习俗

【打月饼 】十堰人旧时过中秋节,不论贫富,家家都要做月饼,叫 “打月饼”。打月饼其实就是在小面饼里包上馅,形状像满月就行。至今十堰山区经济条件差的人家,还做这种 “土月饼”。其做法是:先将麦粉加入少量糯米粉,掺一些炼好的熟猪油,然后用温水和面;再把糖和枣泥、花生、冬瓜丁、芝麻粉、核桃仁、桂花等拌成馅,包进面中;把放好馅料的面团装进雕有花纹和字样的木模子中,成形后扣出来,放进平底锅中烙熟,便成了月饼。再用印有上、中、下 “三洋”的方块印花纸一包,月饼就可以上市。其实,具有十堰地方特色的“土月饼”是与外地月饼相比较而言的,外地月饼也并不姓 “洋”,同样是中国中秋文化的产物。如今,外地各种风味的月饼冲击十堰市场,馅的花样很多,有栗蓉、水果蓉、豆蓉、豆沙蓉等,十堰打 “土月饼”的人家几乎绝迹。

【吃月饼】旧时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并用月饼作祭品,表达人们对月神的敬意和对人间团圆的祈愿。如今这种习俗变成一种时尚文雅的文化消费,月饼也就成为一种并非祭祀用的节令美食。现在月饼南北东西风味交融,品种、味道、样式繁多,消费者可根据个人口味随意挑选。

【果品祭月】中秋时节,大多数水果成熟了,祭月的果品也就多了:柿子、葡萄、板栗、枣子、银杏、石榴……还有许多南方水果涌入十堰,中秋节简直成了一年中的水果节。柿子不见霜红不透,口味涩,所以人们在农历八月初就把青柿子摘下来,装在一个大坛子里,灌满水,糊上草木灰封口,叫 “浸柿子”。过上七八天,从坛子里把柿子抓出来,一清洗就可以吃了。旧时十堰没有红葡萄,只有翡翠绿的小颗粒葡萄,因其生长较慢,中秋节仅有少量上市。摘几串饱满、粒大的葡萄祭月后尝一尝,味道真美。十堰到中秋节只有中、低海拔山区才出新板栗,品种有 “六月爆”、“七月红”、 “八月炸”、 “桂花香”等。炒熟栗子后放一盘在月光下,边吃边赏月,实在是一种享受。“中秋的白枣屁股红,小儿偷吃红灯笼。学个猴儿爬上树,枣枝摇动撒地中。”这首十堰民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八月的石榴笑哈哈,黄中透红,像不停傻笑的姑娘,脸上抹一层不太匀称的红胭脂。木瓜结果将黄时,剪个纸花贴在上面,或用笔涂上 “月亮”二字,经日晒夜露,皮上便留下花纹或字。将纹身木瓜切成八块,赏月时一人一块,有八月共赏(尝)月之意。

免责声明:内容整理自十堰日报》数字报首页 2011年09月13日 星期二 > 4版-汉水 > 正文,如果本文涉及侵犯你的相关权益,请告知我们及时删除或修改。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13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