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格物致知一明悟蚁见
格物致知原出巜大学》,"致知然后格物"。宋代大儒朱熹有格世间物,知天下理,属对外的释理。明朝王阳明则推崇"格私欲,致良知",讲的是内圣的道理,讲自身修养。他自己早年有"阳明格竹"的故事,说明其用外王的方式理解格物致知不通,在具体格物的方法上是不尽其意的,转而向内,走内圣的道路,提出"格私欲,致良知",对前世的解释有发展创新。
实际上中国哲学的表述方式是含蓄,内敛的,这在冯友兰的巜中国哲学史简史》里面有讲述到,对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是有专门论述的。所以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解释就呈现多样化的理解,其本质是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性,内敛和相对模糊。
现代哲学应该对格物致知有所新解,或者叫延伸。我个人更偏向于外王式的解释。格,应该可以理解为探究事物的方法,物,理解为事物,我们要了解,有研究价值的世间万物,不一定非是实体物,也可以是心理现象等等,致,理解为获得,或者叫达到目的。知,可理解为规律,知识,理论,结论等等,就是你探究事物后得到的结果。
其中应该特别强调格物方法的重要性,否则就会出现"阳明格竹"的结果,強调要格事物的必要的、重要性、紧迫性,因为人生是有限的,而真理是无限的,否则达不到实用的效果。我们致知是有目的的,希望能为我所用,顺应自然,更好生存。比如我们探索地震预报的规律,是为了提前躲避地震,减少人财物的损失,或者不把房屋和基础设施建在地震带上,要建,也要作防震处理。
最后总结,"格物致知"实际上是倡导我们勇于探索外部世界,撑握其规律,尊循规律行事,人与自然平滑相处的精神。个人见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13211.html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1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