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的风格与体裁,决定着演出的创作者们如何去处理剧本所要反映的内容与演出的样式,对剧本的风格与体裁的把握准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出戏的演出的成败。
有的演员认为,风格与体裁的把握主要是导演的事。但是,实际上,在演出中要想体现演出的风格与体裁,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演员的表演。因此,演员在剧本分析时,就应该重视对剧本的风格和体裁的研究,应该和导演一起去探求剧本的风格与体裁,最后才能决定剧本以及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处理方式。
风格(style)一词,最早是来自希腊,在希腊文以及后来的拉丁文里,它原来的意思是棍子、柱子;以后这个词又发展为指用来写字的棍子;然后逐渐从这个词引申出一种笔调和阐述思想的方式的含意,并且逐渐超越了文学语言的范畴,进入艺术(绘画、音乐、建筑等)的领域。后来人们就开始把风格一词理解为一部艺术作品中各种特点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是为了要表现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表现他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认识。
如果说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的话,那么在艺术作品中的风格,可以说就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风貌,是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独创性,是他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特色,正是这些具
有独创性的特色,使他的作品和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有了明显的区别。
如果我们去读老舍、曹禺、郭沫若和夏衍的戏剧作品,就不难发现,我们不会把他们的作品搞混了。同样,杨利民、沙叶新、苏叔阳的剧作,虽然都是以反映当代的社会生活为主,但是人们也不难发现他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所以人们在谈到风格问题时,就常常引用一句简洁的法国成语:风格即人。
应该注意的是,在研究剧本的风格时,不能把风格仅仅理解为作家结构剧本的手法和语言的运用这样一些外部特点。
首先,剧作家的思想倾向在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上起着主要作用。正是由于作家的思想倾向不同,才会使其对艺术的任务有着与其他作家不完全相同的认识。此外作家对生活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兴趣之所在也会有所区别。一部作品的外部特点,如情节结构、语言处理、形象的塑造、气氛的营造、节奏的安排等,都是和作家的思想倾向非常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就像小说《红楼梦》中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区别一样,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曹雪芹与高鹗的思想倾向的不同造成的。
其次,作家的生活经验及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他自己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与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有着密切关系。老舍对老北京生活的熟悉和他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深入以及他对生活在苦难中的普通人的命运的同情,使他所写出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芽儿》、《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而郭沫若丰富的历史知识,对政治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敏感和想要改变社会现状的激情,使他写出了像《女神》、《天狗》、《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这样一些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俄罗斯作家冈察洛夫在他的作品中多描写俄罗斯的贵族庄园,有人问他为什么只描写贵族庆园时,他回答说:
为什么过去我没有写,现在也不写任何别的东西呢?
我不能,也不会……有些人给我建议了一些小说的题目,这是白废的。他们说:您可以写这样一种事件,这样一种生活,可以选择某某问题,选择这样一种男主角或是女主角。可是我不能,我不会,凡是不是在我自己心头成长起来和成熟起来的东西,凡是我没有看到,没有观察到,没有体验到的东西,我的笔就写不出来。我有……我自己的范围,自己的土地,正如同我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祖国的空气自己的朋友和敌人,自己的观察、印象和回忆的天地一样,–所以,我只写我所发现到的,我所思考的,我所感觉到的,我所爱的,我所仔细看到和了解的,–一句话,我只写我自己的生活,以及植根于我自己的生活中的事物。。
由此可以看出,风格和作家本人的思想倾向,即世界观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和作家的生活经验与情感方式分不开的
尽管风格是指艺术家的创作风貌,但是,艺术风格从广义上说又有着共性的一面。在具体的作品中所存在的风格特征往往并不只是这一个作家所特有。而是整个时代或者整个艺术派别所共同具有。所以风格这一概念,有时不仅是指某一位作家的艺术作品的特色,同时它也可以用来指在某一个社会历史环境下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所共有的思想艺术的特点。例如在绘画上先后出现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在建筑上出现的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安辟尔风格等等;戏剧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派等等。它们都曾经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内成为一种艺术上的潮流,成为在某一时期内许多艺术作品中的共有特征。所以,从广义上来说,艺术风格,又总是包含历史的意义在内。
同时,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的出现,又总是和一定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当时的哲学思潮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例如现实主义是与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相联系的,消极的浪漫主义则是受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表现主义则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荒诞派的出现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这些哲学思潮在某一个时代里起着主导的作用,或者流行一时,对当时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一些不同的作家,在同样的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上,存在着一种共同的趋势,在艺术创作中采取一种共同的创作方法,这样也就存在了广义上的艺术风格的共性。
从上面所涉及的问题来看,一部作品的风格,一定会有其共性的方面,但也必然存在着作家的个性的方面。但是,共性永远是寓于个性之中。所以曹禺和老舍的作品虽然都是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但是在风格上又各具特色。正因为如此,艺术园地才绚丽多彩。
在艺术作品中和风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作品的体裁。
体裁,又可以说是一部艺术作品的样式。在戏剧作品中体裁是指戏剧的不同的类别。作家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总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他所感兴趣的素材,并以一种相应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素材。在他所要选取的素材和他处理这些素材的方式中,就表现出作家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也就会使这一剧本形成它自身的特定的性质或者特定的构造,这就是所谓的体裁
如果我们从人们在生活中对待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态度出发来认识体裁这一概念,它是很容易被理解的。例如在大街上发生了一起车祸,有人可能就看到了它的悲剧性的一面;而有人则被其过程的惊险性所吸引;有的人完全可能从中看到了令人可笑的一面;还有的人则可能从中发掘出值得人深思的东西。假如事后你去听这些人再复述这一事件时,那你就会从他们在叙述这一事件中,感觉到他们不同的态度。从这些不同的态度之中,就可以看出叙述的不同的“体裁”。有的人向你描述的是一个悲剧,有的人则把它描述成一个情节剧,有的人则可能像侯宝林的相声中所描绘的那样,把它描述成一个令人发笑的喜剧,而有的人则可能从中引申出许多哲理。尽管他们所描述的是同一件事,但是角度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态度,作出不同的解释。所以,体裁就是基于对现实的态度而产生的对题材的特定的解释。
演员为什么要去分析剧本的风格与体裁呢?简单地说,就是演员要通过对风格体裁的分析知道自己要参与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戏。
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说:“演员体现并表达作者所提供的剧本。看起来他们有充分的自由,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演。但这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说才是对的。因为作者拥有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来使演员按照他所希望的方式去做。这种手段就是风格。”①马丁·艾思林认为一个剧本的风格和与之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剧本的体裁对演员的表演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J.L.斯泰恩还进一步指出:“戏剧的阐释力这一永久性的秘密在于它的'风格’。即作家、演员或观众的'观察的方式’。我们必须假定,风格就是那种在剧本中和在演出中应该完全保持一致的惟一因素,因为它在戏剧这种交流方式中是绝对不可缺少的。”② 这就是说风格与体裁对演员来说,不仅有一种约束力–规定着一出戏的演出与角色创造的构思,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一种阐释力–表现出自己对剧本和角色的解释,从而与观众产生真正的交流。所以,一个演员在他演出中,只有真正正确地掌握一个剧本的风格与体裁,才有可能创造出观众认可的获得良好效果的演出。
那么,当演员进行剧本的风格与体裁的分析时,应该怎样去认识一个剧本的风格与体裁呢?
首先,应该确定剧本的风格属性,看看这一剧本是属于以下哪一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感伤主义;荒诞派;………
其次,应该确定剧本在体裁上的分类,看一看它是属于以下哪一种: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传奇剧;谐谑剧;闹剧;政论剧;更诗剧;……
从剧本的基本内容的角度分析,往往可以进一步确定一个剧本的体裁,所以在剧本风格与体裁的分析中,还应该去分析与研究剧本的内容特点,看一看它是属于以下哪一种:社会剧;道德剧;心理剧;暂学剧;家庭剧;伦理剧;历史剧;……
此外、风格与体裁还表现在剧本的结构方式上,所以在分析中还应该研究它在结构上的特点,看一看它是属于以下哪一种:性格剧;情节剧;佳构剧;抒情剧;报道剧;散文剧;……
在古希腊时期,戏剧被严格地分为悲剧与喜剧,但随着戏剧的发展,在真正反映现实生活的剧本中,由于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已经不再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与喜剧了。因此,在一个剧本中往往可能并存着不同的体裁。在一个悲剧中,有时可能存在着喜剧的因素,而在一部喜剧中则可能出现悲剧的段落。
这样,就要求演员在分析剧本时,还要去研究各种体裁特点在一个剧本中所占有的比重,从而去确定一个剧本的风格体裁。例如《地质师》一剧,由于它是以当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为素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尽可能精确细致地再现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现实生活力求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可以说是一部现实主义剧作。剧本中主要表现了洛明这一人物,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种种坎坷与磨难,最终展现出了他的人生价值。剧本中有许多场面都是在描写他如何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令人同情,使剧本具有一定程度的悲剧气氛。但剧本的题材主要涉及的还是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问题,而且在反映这一问题时,从总体上看它不像悲剧那样宏伟。原因是一方面是严肃、深刻、比较全面地去反映这一现实;另一方面是作者着力于从爱情、友情、亲情等不同的角度去揭示主要人物的内心生活,因此具有一种强烈的抒情的色彩。因此,可以把《地质师》一剧的风格体裁确定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心理现实主义的正剧。
还有一点也是演员应该去注意的,那就是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艺术作品中风格与体裁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演员永远不应该只是在剧本中去套用过去存在的风格与体裁,还要善于去发现在剧本中出现的新的体裁的萌芽,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剧本中出现的新的特征。
剧本分析的主要的内容大致就是上述这些方面。
当然,在剧本分析中还应该包括对剧本中的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这一问题,将在下一节对角色的分析中去论述
一般来说,在开始排演之前,导演都会事先作出剧本分析,在“导演阐述”中向剧组的演员和所有工作人员讲述自己对剧本的认识,同时在排演的过程中还会针对每一场戏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但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不会仅仅局限于导演的分析。演员应该自己去动脑子,去独立思考,这也就是说,即使导演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那也应该是演员自己也进行分析后和导演取得的共识,或者是在把自己的分析与导演的分析进行比较之后,获得新的认识。因为只有自己动脑子去分析之后,导演的分析才有可能印刻在自己的心里。同时演员还有责任把自己对剧本的不同的认识与见解提供给导演,有时候演员对剧本的认识,往往可能从某一个角度深化导演的分析,对演出的创造起非常积极的作用。
当然演员也应该注意,自己对剧本的理解如果与导演有认识不一致的地方,一定要在商讨的基础上去求得共识。假如导演坚持不同意见,而演员又认为这是一个不能迁就的原则问题,那就只好退出这个剧组;如果演员仍然在这个剧组里,那么就应该从各个方面去考虑导演所做的分析,尽可能说服自己按照导演所作出的分析去认识与理解剧本。否则只会使一个演出遭到破坏,使它失去完整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13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