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笔记幼儿园小班配班,教养笔记幼儿园小班吃饭

很多事情呢,都是要做一辈子的。你想,除了吃饭睡觉之外,你说读书、健身、投资、帮朋友、陪家人这些,哪一件事不是要做一辈子呢?哪一件不是一辈子都要做的事?顺带说,这个读书,健身,帮朋友陪家人,是我们另外一个大群叫定投人生课堂的主要内容,是我们课堂的slogan。

而事实上,这也是我们一个正常人崇尚的生活内容。这五件事情,读书、健身、投资、帮陪家人,我们又没有什么办法把这些要做一辈子的事情全部抽象成一项的。当然,如果我们把它抽象来看,事实上我们所有人一辈子都要做的,其实只有一件事儿,就是今天我们所分享的六个基础观念 — 改进

改进就是我们这一辈子都要做的一件事。而所有事情,其实归结起来,抽象起来都是这两个字,改进。改进这个词很多的,比如说改善,比如说改良,总而言之,通过首先改正才能够变得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那就是,总有天要变成更好的自己。

比如说,改进当中的“进”,改善当中的“善”,改良中的“良”,其实都是更好,但是他们都跟在改字后面,也就是说,你得先改,为什么呢?因为最初的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出错,最初的时候,总是错的。换句话讲最搞错了是很正常,甚至最初说错了,才是正常。最初时候错了,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从根本上来看,这一代父母是鼓励教育,但是鼓励教育,本质上可能错的。你想,他们不管孩子干什么,不管孩子干成什么样,都夸,都拼命,夸,只能夸,所以只有一个选项,就是夸。所以他们的选择是,我到底应该夸你呢,还是夸你呢?还是使劲夸你呢,

这就是这一带家长的选择。事实上,这是相当可笑的选择。你想想,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该批判的时候不批判,最终,只能让孩子失去判断力。我们之前提到过判断力,我们之后还会提到判断力的,判断力是什么来着。判断力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你还记得吧?那让孩子失去判断力已经很可怕了。但更可怕的是那种所谓的鼓励,甚至会剥夺判断力发展的机会,甚至剥夺判断力发展的可能。

在我们家,哪怕是互相嘲弄,都是正常的。你说,这个人在家里不被嘲弄,到外面被嘲弄,是不是更惨。但是,你仔细注意,哪怕是嘲弄,事实上也分善意的和恶意。这个善意的嘲弄很正常,甚至很好的,那可能是增进友谊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当然了,善意的嘲弄,是需要准备和练习的。比如说,我不会说,你怎么搞得这么难看,而是说,你怎么可能比我小时候搞得还难看呢?这中间是有细微差别的,又或者说,我会说,这都快赶上我小时候那个笨样子。这里的细微差别究竟在哪里?请注意啊,善意地嘲弄起码基于两点,首先是客观评价,这是第一点。当然第二点是更为重要的,就是要剔除自我优越感。你一定要让对方感受得到自己并没有因为这个嘲弄而获得更多的优越感,就这么简单。

所以你看,善意的嘲弄和嘲弄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差别就在于说,善意的嘲弄是剔除了自我优越感的,对吧?然而呢,这并不是尽头啊。善意的嘲弄,必须和建设性的意见组合起来,才真正有效。也就是说,跟随着建设性意见的善意的善意的嘲弄是必要的。因为首先必须接受做得不好,甚至做错了的这个事实,是吧?然后才有改的机会,改了之后,才有所谓的“尽、善、良”,就是改进、改善、改良。所以你把这个当做公式去理解,对吧?批评要加强建设性意见然后再减去自我的优越感,才等于有效意见。

这样当你去嘲弄别人、批评别人啊没有关系的,批评别人没有关系的,甚至嘲弄都没有关系的,只要你剔除了自我优越感,对,并且又加上了建设性意见,那么,你的这个意见是有效意见。不懂这个公式的人,不重视这个公式的人,事实上,在别人眼里一辈子都是讨厌鬼。

我相信你身边,有无数这样的人,甚至弄不好,我自己就可能是这样的人。你别急着否认,反正,我自己是承认的,我自己原来就是那样的讨厌鬼,不仅是令人讨厌的讨厌鬼,还是格外令人讨厌的。当然啦,你今天来上课了,所以,无所谓,因为你知道错了。我能跟你讲,就是因为我知道我错了,知道错就好吧。因为只要知错,就有改进的机会。我们所有人不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清楚做错了,做得不好,不仅没有关系,而且还是正常,反正所有人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那样的。然后要120%的相信一个事实,一定有改进的方法。而事实上,改进的方法真的很简单那,就两个字,重复,也就是说改进的方法通常隐藏在重复做的过程中,大多数事情都一样的,做得多,做的久就好了。并且,你如果肯能仔细观察体会的话,你就会发现,很多关键细节的确难以。这就是为什么那个道理被反复引用的重要原因。人们会说,很多东西在书本里学不到。是啊,你想,很多细节难以描述,所以怎么可能被描述在书本里呢?但是在你重复的过程当中,你就会经历那些事情。

一旦改进发生过一次,另外一个事实就浮现了?什么呢?就是,之后的自己比之前的自己更好,这点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心理学家们发现说,人们最终通常可以被分划分为两种人格,第一种人格叫进取型人格,而后一种人格叫固守型。固守型人格通常在做比较的时候,是用自己的现状和他人的现状进行比较。他们进行横向比较,一旦他们发现自己的现状不如他人的现状,就会“理性地”做出选择,因为他们会觉得说,既然不如人家,那就算了,不做了。

而进取型的人格也会进行比较的,但是他们的比较是基于之前的自己和之后的自己,所以他们总是可以体会到改进之后带来的欢乐,然后又因此自然而然的期待将来更多改进之后的东西。于是对进去型人格来讲,他们什么主动,什么自信,什么自驱力呀都是自动存在的。也就是说,进取型人格就好像是一片肥沃的土壤,能长出很多很多很多的好东西。但是如果是固守型人格的话,就好像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它上面什么都找不出来。所以你要明白,就说跟子女们讲清楚,如果需要进比较的时候,要跟之前的自己和之后的自己,这种纵向比较是健康。所以说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应该选择成为进取型,或者是说被培养成为进取性。

这又如何做到呢?很简单,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要对改进上瘾。事实上,任何人都一样的,一旦经历过改进,改进本身就是令人上瘾。因为改进的过程当中包含着所有学习所需要的重要环节和常见思考工具。你看学习的最基础是什么?就是错。所以改进本身就意味着说试错已经完成,主动性必须已经拥有,调查研究接下来是必须的。而为了不断地改良披露是自然而然的,然后,注意力集中是不由自主的。意外和惊喜经常出现的。除了喊意外,惊喜和收获时常出现。我告诉你还有别的呢,比如说百思不得其解也是常见的,对吧?很久不见任何进展之后突飞猛进也根本不奇怪。所以改进的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包含着学习所需要的所有重要环节以及常见的思考工具。其实那。人们总是误以为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对此颇不以为然。我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那本书里,十多年前的那本书里就分享过观察,事实上,你肯定不是因为有兴趣而做得好,而是因为做的好才有兴趣,这是把因果倒置的一个典型案例。所以,逻辑真的很重要。逻辑差的人呢?干啥都干不好的原因在于,无论他们遇到什么问题,都不可能琢磨出正确答案,吃一辈子亏,也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们继续讲,如果一个人的话,从一开始就对改进产生了痴迷的话,那么他学啥都有兴趣。因为无论干什么都会遇到改进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改进的乐趣,遇到问题无法解决,遇到瓶颈无法突破,那就是无法改进。如果是无法改进的话那就会中途放弃。所以其实,中途放弃是因为无法改进,而无法改进也是中途放弃的根本原因。好了,你对感情痴迷,然后,你不断地改进,这里面就有一个重点发生了。

什么重点发生了呢?在改进的过程当中,积累其实是改进的必然过程和必然结果。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反复强调,一切都靠积累。这个财富靠积累,技能靠积累,实力靠积累,友谊靠积累,心情靠积累,信誉靠积累,连人品都靠积累。积累,其实是一切重要事物的放大镜。

积累甚至可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甚至在这句话后面没有必要加上之一。积累就是最重要的生活习惯。要观察一下生活,这个积累的人,一直在积累,可惜呢,你再去观察生活,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终生都没有积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养成积累的习惯,也没有体会过积累的好处。但是如果一个人对改进上瘾的话啊,那么对他来说无需刻意培养,他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积累。因为改进本身就是积累。积累的结果之一,就是自然而然养成长期观念,长期观念也很重要。你看,时间,自顾自地推移,有些人是没有积累的,在他们身上时间只留下岁月的痕迹。但是对于另外少数人,是有积累的,在这些人身上,岁月的痕迹其实是最微不足道的。不断积累,然后,在他们身上,时间留下的是复利效益。

在定投改变命运中,我们看到的是复利效应,复利效应是在财富方面、投资层面我们所追求的效应。如果没有复利效应,我们就没有办法突破财务的束缚,没有办法在经济上、财富上获得自由。然而呢,你要明白,复利效应其实无所不在的,不仅是在财富上,你如果读书读多了,自然会越读越快,这就是福利效应。如果你写字写多了,你自然越写越好,这就是复利效应。如果你长期持续锻炼,不仅身体好,更重要的是,因为身体强壮,所以精力旺盛,所以工作时间可以相对更长,工作效率可以相对更高。这也是复利效应。

我们再进一步说,长期观念,对长期这个概念的理解,几乎是人与人之间,最终形成巨大差异的最本质区别来源。人与其他动物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人类不仅可以相互沟通,还可以用语言进行相对无比复杂的。但其实有比这个更为重要的,对吧?是什么呢?就是,人还可以用文字跨地域、跨时间、跨种族的沟通。语言文字的存在与否决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知识散播、知识储备的时间长度。

所以,更擅长使用文字的人,拥有更自然的、更长的长期观念。好了,我们再看下一步,你别说个体了,就算整个人类整体,在理解知识、总结经验、自我改进的时候,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我给你举例子,你别看经济学家们整天叨唠啊,个体自私的决策可能带来集体的好处。又或者说,经济学家们整天念叨,贸易自由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你仔细看一看,哪一个不是提出了上百年,却依然没有被各国政府百分之百尊重?这说明什么问题。这说明知识的消化,知识的应用需要很久,很久很久,对吧?

用文字很厉害,但是用文字沟通。事实上的效率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快啊,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更长的长期。所以又说回来了,其实你仔细想想看,更善使用文字的人,相对来看更自然地拥有更长的长期观念。同样的道理,人在一生当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越是重要,越不是那种药到病除的总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实践,很长时间的历练,很长时间的磕磕碰碰,到最后才能像酿酒一样得到成品。这就是为什么学校里的教育看起来那么丰富,却总是感觉那么没有用。因为正如之前我们提到的,学校里的教育在最关键的地方总是失败。你看他们把学生关在校园里十几年,每年收那么多的钱,却竟然99.99%的人最终完全不具备任何长期观念。

很多父母,不惜花重金,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时间。时间其实就是生命里的好大一部分呢。带着孩子上这个补习班,报那个兴趣班,可结果呢?到了小学四年级之后,也就是小朋友在十一二岁之后,就再也不在朋友圈里晒娃了。为什么?因为到那时候,那些早期过分投入的家长们都多多少少开始意识到了,开始清醒过来了。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在义无反顾地走在通往平庸的路上。

我实在是不知道要怎么说哈,才能让那些家长明白过来,所谓的天分或许有点儿重要。但是,远不如痴迷于改进而逐步养成的长期观念重要。我再重复一遍,所谓的天分或许真的有点儿重要,但其实,远不如由痴迷于改进而逐步养成的长期观念重要。

所有的家长都重视前者,而对后者呢一无所知。事实上,这就是他们一生平庸的根本原因。那些孩子为什么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开始走向平庸啊?道理很简单,到这个时候,原本早就应该养成长期观念了,原本早就应该产生积累了,原本早就应该痴迷于改进了。但是,他们并没有。他们逼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其实根本没有用的。但是,反过来,你仔细想想看,如果你竟然有办法帮他们做出一点点的改进,哪怕是很细微的改进啊,那请你一次机会都不要错过。

当然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痴迷于改进的人,不是吗?所以,我们这节课分享的是从改进开始说起的,然后我们又展开,改进,首先说明,对犯错不以为然,认为犯错是自然的,犯错了才有改的机会,改了之后才可以进,才可以良,才可以善,对吧?然后,我们又发现说其实改进本身就是积累,对吧?然后,积累的人更容易养成长期观念,而有长期观念的人才能够发展,才能够有更好的结果。所以改进是一个很细微的基础。不仅要重视,还要痴迷于他,不仅你自己要重视,孩子要重视,全家都应该重视。

............阅读全文............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如来写作网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1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