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1
2.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2
3.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3
4.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4
5.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5
6.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6
7.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7
8.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8
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1
2005年7月28日、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部署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历史的车轮总是留下深刻的印记,思想的火焰终将锤炼鲜明的品格。二十载春秋,之江大地文化发展硕果累累,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踏遍“浙”里山河,解锁精彩蝶变背后的密码,真正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执笔续写精彩亮眼的时代新篇。
山河万里铺展钟灵毓秀的生态画卷,感悟文化根脉绵延的力量。泱泱中华,长河浩荡。之江大地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从良渚遗址记载的历史深处让穿越五千多年的“文明曙光”映照今人,到杭州西湖、大运河等勾勒的美好画卷,吸引无数游客流连忘返,从“革命声传画舫中,初心如磐访旧踪”的嘉兴南湖之启航印记,到绍兴古城留住的岁月悠悠,再到制茶、越剧、舟山锣鼓等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年来,浙江在文化保护工程上不遗余力,不仅培植出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土壤,也激荡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担起文化保护传承之责,既要深入学习“八项工程”实施二十年来的宝贵经验,以文化为纽带,连接起历史传承、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也要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始终以尊崇心做好古建筑、古街道的修缮工作,以传承心弘扬传统技艺和民族精神,真正留住我们珍贵的记忆。
山河千叠流淌烟火人间的幸福故事,感悟文化润物无声的力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最终是要服务人民的。过去二十年,浙江在文化阵地建设上成绩斐然,从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图书馆、博物馆星罗棋布,农村文化礼堂、惠民活动中心热闹非凡,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的滋养;再看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礼让斑马线”等文明品牌,文明春风劲吹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再到开展“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将理论知识融入经典故事、新闻报道,进一步凝心铸魂、固本培元……精神有引领,文明成风尚。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感悟文化润心的力量,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既要竭尽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也要关注和回应群众的文化需求,让优质的文化资源触达每一个角落、滋养每一颗心,真正携手奔赴向往的生活、尽享诗与远方。
山河奔腾涌动最新讲话系列的发展机遇,感悟文化赋能未来的力量。“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二十载破浪行舟,一场场以文化引领发展的产业蝶变正在之江大地上演,从不断拓宽“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研学”等融合赛道,进一步汇聚流量、化为增量,到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引领现象级热潮,让更多充满创意的“本土IP”成为跨越国界的品牌标识,从横店由四面荒山的贫瘠小镇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到枫桥古镇、水乡乌镇、良渚古城遗址等地游客如织、络绎不绝……文化成为了浙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拥抱最新讲话系列的发展机遇,既要学会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地区规划和产业发展中,同时也要做到守正创新,打造出既有古韵之美、也具时代之新的文化创意产品,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舞台上绽放魅力,在“破圈”和“出圈”中续写产业发展新篇。
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2
近日,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引发热烈反响。该片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擘画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远见卓识,展现了浙江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变革。习近平同志将文化视为“民族的灵魂”,创造性地将其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以传承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激发文化活力,以惠民凝聚人心共识,让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传承为基,守护精神根脉,筑牢民族家园。浙江的文化传承工作,始终以精神引领为核心,高扬“红船精神”旗帜,将其深度融入各领域发展脉络。同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守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成为全民共识,筑牢了文化存续的坚实根基。通过持续推动文化血脉代代相传,打造融合创新样板,传统技艺在非遗小镇等地焕发出时代新韵。党员干部要争当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自觉传承者。带头研学历史文脉精髓,立足当下,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带头学懂弄通、模范遵守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共护民族精神根脉。主动“跑腿”为非遗传承人对接市场资源,探索推广多元“非遗+”融合模式,让指尖绝活变致富钥匙,力促其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创新为魂,激发时代活力,赋能古今对话。在习近平同志的指引下,浙江以传承创新推动古今融合、以改革破壁释放文化活力、以文经互促提升竞争实力、以生态协调践行“两山”理念、以治理创新夯实善治根基,为经济发展和基层治理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内涵,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党员干部要勇当文化创新创造的“先行者”和“实干家”。敏锐识别乡土文化里的“金矿”,匠心打造乡土特色品牌,讲好文化故事,做强“文化经济”。打破人才桎梏,优化激励机制,搭建成长舞台,推动构建优越的人才引育留用生态,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以改革创新精神盘活、建强基层文化阵地,鼓励党员带头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大胆探索“非遗+科技”“文旅+直播”等融合新路,把冷清门厅变成热气腾腾的“文化会客厅”。
惠民为本,凝聚共富人心,共享发展成果。按照习近平同志“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要求,浙江文化工作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坚持德法并举,推进“信用浙江”建设;聚焦基层,兼顾多元需求,共享文化成果;举办节展活动,推动文化“走出去”,加强国际传播与文明交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党员干部要当好文化惠民的“贴心人”和“播种者”。坚持问需于民,精准对接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精神需求。带头拥抱数字技术,推动建设智慧文化服务平台,丰富线上优质供给与沉浸体验,让文化遗产“活”在群众指尖。扎实推动“文化特派员”等制度落地,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支持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变“观众”为“主角”,让文化种子在沃土生根结果,点亮美好生活底色,厚植精神共富根基。
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3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对文化自信的深深期许,解锁“新年贺词”中的文化自信“密码”,砥砺文化自信“新”力量,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篇文章”,做“实”、做“久”、做“活”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不遗余力让文化遗产 “生生不息”,全方位提升和夯实国人的文化自信。
砥砺文化自信“新”力量,就是要做“实”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遗迹、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等表现形式。因岁月流转等“不可抗力”以及“人为破坏”等客观因素存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不得”“慢不得”。我们要始终以高度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理顺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辩证关系,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我们的文化遗产,全员参与、踏实肯干,“实”字当头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向奔赴”。要统筹协调“整体性保护”与“局部性保护”、当下保护与长久保护、专业保护与一般保护,为文化遗产构筑有力“防护网”。在保护的征程中要注重“原真性”,不断研究、协调、引入新技术,提升遗产监测、遗址修复等技术,有效利用遗产保护数字化等手段来提升工作质效,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始终“在状态”。
砥砺文化自信“新”力量,就是要做“久”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技艺需要传承,文明需要延续。保护是发展的前提,传承是文明得以延续的最佳途径。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来,实现遗产的“永久永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全力做好文化遗产本体解读、研究、阐释等基础性工作,协调机会通过“导师帮带”“师傅传授”等形式让技艺得以传承和延续。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化遗产背后的厚重历史、丰富内涵、感人故事去讲述、呈现出来,让国际友人、普通群众了解“有料”的“中国故事”。文化遗产的“长久”传承应思考做“结合工作”,通过与各类媒介的结合,为更多人注入“文化基因”,如线上展览、文创IP设计大赛等多样形式。近些年流行的《中国考古大会》等节目,让观众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愈发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坚定文化自信。
砥砺文化自信“新”力量,就是要做“活”文化遗产的利用工作。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赋予其“二次生命”,也让“文明成果”得以让更多人“共享”。守正与创新是利用的重要原则。我们要在尊重传统、尊重文明、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活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活灵活现”。比如城市有机更新中对传统古建筑的“微改造、精提升”,在合理保护文物古迹原址上,在允许的范围内融合“新潮元素”,将文物古迹打造成“网红咖啡馆”“书房”等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让人们在感知历史的厚重、陶冶情操中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文化遗产的利用要念好“活”字诀,灵活运用,让效果“神气活现”。形态各异的文明遗迹、建筑遗产等都可以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相结合,通过来到文化遗产地这个“第二课堂”学习、实践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美育教育、素质教育,赋能学生的综合素质锤炼。通过提取遗产IP,建构产品的“核心流量密码”,让群众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强国复兴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光荣使命扛在肩上,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汲取文化智慧和力量,不断夯实文化底气、厚植文化自信、强大文化本领,以磅礴的文化伟力加快推进强国复兴进程。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和革命斗争力量,从唤起亿万同胞推翻“三座大山”“站起来”,到带领亿万人民建设新中国和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强起来”。强国复兴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依然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秉承“民惟邦本、为政以德”治理思想,“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经济伦理,“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交往之道等文化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快推进强国复兴进程。
汲取革命文化的智慧和力量。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凝聚而成的革命精神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苟利国家生死以”“抛头颅洒热血”“载驰载驱、沐雨栉风”,是革命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贡献者。百余年来,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和“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强国复兴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仍当坚定继承革命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扬“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不畏艰险、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树牢崇高的理想信念、笃定无私的为民情怀,勇于战胜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跨越新征程中的“娄山关”“腊子口”,“踏平坎坷成大道”,加快推进强国复兴进程。
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智慧和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代表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本质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思想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呈现于亿万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实践和创作的优秀文化产品中。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始终坚持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构筑起了理想信念内在贯通、情感道德深相融合、价值观念一致共同的精神家园。强国复兴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务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提升自我理论素养、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为群众作表率,并持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大众共识、汇聚人民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繁荣,加快推进强国复兴进程。
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5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中华文化”,砥砺迸发“中国力量”。
以文化自信铸“魂”,融合“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激荡中国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为中华文脉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和滋养中,中华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弘扬革命文化,深刻感悟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奋斗。
以文化传承培“根”,赓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激荡中国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薪火相传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可以在时代的回响中迸发出更加持久的精神能量和实践能量。广大党员干部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坚定不移地传承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强化人民群众与传统文化间的情感纽带,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找到新方向。
以文化创新塑“形”,发展“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激荡中国力量。“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将中华文化价值融入当代文艺创作,在文化创新创作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晚中备受好评的《山河诗长安》以舞台演绎形式呈现优秀古诗词的历史背景与核心内容,让观众在沉浸式视听体验中感悟中华经典文化的力量。借助“互联网+”这个重要载体,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传播和认可。广大党员干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让珍贵文物“活起来”,让经典古籍“火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6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好“红色资源”,就是要将其融入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以红色资源铸魂、培根、塑形,不断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造活力,砥砺迸发“精神力量”。
深挖红色基因“信仰资源”,汲取“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力量”。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坚定红色文化自信,就是为革命传统注入灵魂、为时代精神注入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要深刻感悟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深挖红色传承“情怀资源”,汲取“革命火种”的使命“精神力量”。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革命历程和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将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激发出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昂扬的斗志。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红色文化自觉和自信,将红色文化融入血脉、化为行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入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深挖红色创新“动力资源”,汲取“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必须以文化的传承创新和文明的发展进步为基础,创新是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探索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文艺创作、影视制作、网络传播等多种方式,将红色故事讲得更生动、更鲜活、更接地气,让人民群众在欣赏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红色文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让红色文化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文化、热爱红色文化。
普通党员干部感悟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素材7
不忘本来方能开辟将来,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与文化遗产“对话”,在述往思来中共鸣中华文明“精神力量”,带着真挚情怀、非凡意志、信心豪情奔赴壮丽征途,续写璀璨荣耀的“中国故事”。
与“书香古韵耐岁月”的浩瀚历史“对话”,从文化遗产溯文脉源头,共鸣“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延续、传承的根本,也是塑造中华儿女风骨、气韵的重要精神支撑。鉴往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中华文明的深沉思索,其“文化足迹”遍及全国,寄语广大考古工作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非遗手艺传承者努力奋斗,并期待全国各族人民携手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正所谓“看得见多远的历史,才能走到多远的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与“书香古韵耐岁月”的浩瀚历史“对话”,从文化遗产溯文脉源头,走进博物馆、文物馆、党史馆,置身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朱熹园,用心感悟文化遗产中的中国特色,用心聆听时代的脉搏,真正在品读“上下五千年”浩瀚长河中燃起自信,共鸣“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与“风霜历尽古今同”的奋斗过往“对话”,从文化遗产看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