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学习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发言材料
近期,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深入学习,我深受教育、备受启发。这部重要著作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区人大常委会的负责同志,我结合人大工作实际,聚焦如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区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谈几点认识、体会与打算。我不谈具体工作成绩,主要围绕认识和思路,向各位同志作一个汇报。
一、把握“关键一招”,以法治保障引领改革纵深推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刻阐明,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必须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必须发挥法治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确保每一项改革都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进行,确保改革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一)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核心要义
学习第五卷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要求我们的改革不能是零敲碎打、头痛医头,而必须是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制度创新。对于*区而言,无论是产业转型、城市更新,还是社会治理、民生改善,都迫切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人大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改革主张转化为全区人民的共同意志,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要求人大工作必须与区委的改革部署同频共振,主动思考、提前介入,为重大改革决策提供法理支撑和民意基础,确保改革于法有据、行稳致远。
(二)健全完善深化改革法治保障体系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最稳固的改革保障。当前,我区正处在《*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的收官之年。如何确保这一方案的目标全面实现,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各政府部门每年都会提交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这为人大监督提供了基础。下一步,区人大常委会计划将监督重心从审议常规报告,转向对关键领域改革的“靶向式”法治保障监督。要重点围绕我区在优化营商环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改革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专项视察和专题调研。例如,针对部分企业反映的政策执行“中梗阻”问题,人大可以组织代表深入调研,评估相关“放管服”改革政策的落地实效,推动政府部门清理、修改或废止那些已经不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规范性文件。同时,适时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完成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对照方案目标,逐项检查落实情况,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从“有”向“优”转变。
(三)强化对改革任务落实的监督问效
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人大监督的锋芒,必须体现在推动改革任务的有效落实上。学习第五卷,我深刻体会到,监督不能停留在“文来文往”的程序性监督,必须深入到改革的一线,强化“效果监督”。为此,区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探索和运用刚性监督手段。对于区委确定的重大改革项目,如*研发及制造中心、*精品包装研发生产基地等产业项目的推进,人大将通过“嵌入式”监督,跟踪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要素保障等环节的法治状况。对于社会关注度高、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事项,如下放行政执法权的承接与运行情况,可以依法启动询问、质询等监督方式,推动问题解决。此外,还计划引入“立法后评估”机制,对过去几年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出台的地方性规范文件,特别是涉及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开展实施效果评估,检验其是否真正达到了促进改革、服务发展的预期目标,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立改废释”的建议,形成“决策—立法—实施—监督—评估—再立法”的闭环管理,确保法治对改革的保障精准有效。
二、聚焦“核心动力”,以创新动能驱动高质量发展
第五卷用大量篇幅论述了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未来方向。*区作为*市的中心城区,工业基础较好,但传统动能减弱的压力同样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出路在创新。人大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创新”这个核心动力,通过制度供给和有效监督,为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壮大营造一流环境。
(一)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特点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对于*区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摆脱对传统要素的依赖,加快实现从“要素带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我区近年来在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拥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企业67家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宝贵基础。人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直接参与技术研发或项目招引,而是要通过审议决定重大事项、监督法律法规实施等方式,确保区委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能够转化为政府的有效行动和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二)优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土壤肥沃,创新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区人大常委会计划明年将“优化科技创新法治环境”作为一项重点议题。核心工作是系统性梳理我区现行的、涉及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例如,我区为激励企业创新,设立了“创业人才项目”并给予资金奖励。但这些政策的知晓度有多高?申报流程是否便捷?资金拨付是否及时?这些都是人大代表可以去关注和推动解决的问题。之后,我们要通过组织代表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普遍走访,听取他们对政策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提交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并推动相关部门修订完善政策,打通堵点、解决难点。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省科技创新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我区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确保法律的“牙齿”能够真正咬合,为创新者提供坚实的法律后盾。
(三)积极助推构建高效协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创新不是单打独斗,需要一个高效协同的支撑体系。我区近年来积极推动政企院联动,共建“一院一室一中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人大可以发挥联系广泛、渠道畅通的优势,在“协同”二字上做文章。一方面,要加强对政府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2024年,我区投入科技专项资金2774万元,实施科技项目405个。这些资金是否真正用在了“刀刃上”?是否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否形成了可转化的科技成果?对此,我们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以此推动科技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创新效率的提升。
另一方面,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人大代表中有很多来自企业界、科技界和金融界的专家。可以探索建立“人大代表科创议事厅”等平台,定期邀请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骨干企业、金融机构的代表共同参与,围绕我区特定产业的发展瓶颈进行专题研讨,撮合对接,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更专业、更精准的参考,助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
三、筑牢“民主根基”,以全过程实践彰显制度优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人大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在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上持续探索,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
学习第五卷使我深刻认识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装饰品,而是解决人民群众问题的真民主、实民主、管用的民主。它贯穿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在*区的实践中,我们探索的“五五五”模式、“345”工作模式等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体现。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群众的声音随时能听得见,合理诉求随时能得到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二)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
代表联络站是人大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末梢神经”和“前沿阵地”。下一步,区人大常委会将着力在提升联络站的“质”上下功夫。目前,我区已基本实现联络站(室)网络体系的全覆盖。未来的方向是推动其从“标准化建设”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