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校长在庆祝2025年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李书记、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好!岁岁春华秋实,年年桃李芬芳。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庆祝第41个教师节。我谨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管理服务一线,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节日的祝福!向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的老领导、老教师、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金融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刚才建军书记已作了总结,并对各个战线的优秀教师进行了颁奖,此处不再赘述。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心血与汗水,凝聚着大家的热情与智慧,是大家共同奋斗的成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奠定学校“十五五”发展基调和发展基础的关键之年。去年底,学校正式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标志着申博工作迈出坚实一步;三、四月,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审核评估,为学校人才培养把脉定向;六月,学校印发《X金融学院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单位建设方案(2025-2029年)》,并初步制定《教育发展“十五五”规划》;目前,学校正在抓紧制定审核评估整改方案。这三份文件将成为未来几年学校发展的基础性文件,为新一届党代会的召开做好准备,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依靠每一位老师的努力与贡献。
当前,学校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专家在审核评估中为我们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今天,我不想过多强调问题的严峻性,而是结合“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这一教师节主题,聚焦“我们应该怎么做”,从以下四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明确行动方向,切实把教育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金融文化传承的具体实践中。
一、坚守育人初心,强化使命担当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实际上说到老师的三大任务,这里面相对比较容易把握的是授业,其次是解惑,最难的是传道。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当今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高层次、创新型、担当型的专业人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认真研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读把握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本科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以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高等教育纲领性文件的精神内核,将我们教师个人事业发展融入国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融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宏伟事业中。我们需要真正理解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教,我的理解是要变,同时也要有坚守,其中对传道需要更加聚焦和提升。道是什么,韩愈原文的道应该是孔孟之道,但是我的理解,道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社会经济或自然运行规律的揭示,每门学科、每个专业都有其道,对道的传授是教书育人的根本,尤其在目前AI冲击下更加重要。我们要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我们每位老师的血脉,从梅贻琦在西南联大的教育坚守,到张桂梅“用生命点亮大山女孩的求学梦”,他们告诉我们坚守教育使命、以爱和责任践行师德、以坚韧与智慧应对教育挑战,“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教师的行动和境界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
二、聚焦内涵发展,推动科研教学创新和协同发展
我们学校的中期任务是“改大申博”,但是我们离“改大申博”的标准和要求还有很长的距离。审视自身,我们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高层次、高水平和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还比较少;国家级的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依然没有取得突破;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配度还需要大幅度提升;社会服务与金融文化传承的能力还比较欠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必须凝聚共识,精准发力,开创科研与教学工作新局面。
(一)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站得稳讲台是成为教师的前提。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以教学创新为核心,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和教学内容创新,将最新科研成果、行业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建设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我们俗称“两性一度”)的“金课”。要大幅度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深度、扩大可选择性,把“水课”变成“金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构筑学术高地
科研是强校之基,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改大申博”最关键的支撑。自从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人威廉.冯.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后,这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标志。广大教师应紧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推进有组织科研,每个学院和研究机构均需要凝练和聚焦优势科研方向,针对行业痛点、社会难点问题开展攻关,力求产出一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等学校教师能够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每年在C类以上期刊能够发表250篇以上论文,那么我们学校离“改大申博”也就不远了。
(三)促进科研教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动力。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共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术水平的提升。科研为教学赋能,让课堂更具“深度”与“广度”;教学为科研筑基,让创新更具“温度”与“方向”。
三、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制机制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包含“思政课程”(显性思政)与“课程思政”(隐性思政)两大体系。其中,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职责。而课程思政则是要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各个强国战略的主要规划和逻辑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明确价值方向、涵养家国情怀、锤炼品德修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四、弘扬乐教爱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这里说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核心,通过系统性培养,使其在思想道德、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等多个维度实现协调、均衡且可持续的成长,最终成为适应社会需求、具备独立人格与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发展并非“平均发展”或“全能发展”,而是“各维度基础扎实、优势领域突出”的个性化全面成长。具体到广金来说,就是我们学校章程所阐述的:“以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导向,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财经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
我们要以“乐教”升华职业境界。要乐于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