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区城市安全治理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在XX区城市安全治理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题非常明确,也非常重要,就是聚焦当前我区城市安全领域的突出风险,特别是自建房安全和电动自行车治理这两大“硬骨头”,深入分析形势,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城市安全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最基本、最核心的保障。安全工作,一失万无。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松懈,任何环节都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安全这根弦绷得更紧,把各项工作抓得更实。
    一、正视成绩与短板,清醒认识城市安全治理的严峻性与复杂性
    过去一段时间,全区上下在城市安全治理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来之不之的成绩。尤其是在消防安全领域,得益于持续的高压整治和精细化管理,去年我区火灾发生数量同比下降了17.7%,没有发生亡人火灾事故,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工作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有效的。在电动自行车治理方面,通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一年就超额完成了市级下达的任务,新增充电接口超过4万个极大地缓解了“充电难”问题,从源头上减少了“飞线充电”等危险行为。这些成绩,是全区各部门、各镇街以及广大基层干部辛勤付出的结果,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成绩是阶段性的,当前我区城市安全的基础尚不稳固,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安全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劲就可能反弹回潮,甚至酿成大祸。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风险的交织叠加,新旧矛盾的并存,是我区当前安全治理工作最显著的特征。
    一方面,历史遗留的风险存量尚未见底。自建房问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区城乡结合部、老旧街区存在大量自建房,这些建筑很多建设年代久远,标准不一,不少还被改造用于出租、经营,形成了复杂的业态。结构安全、消防安全、用电用气安全隐患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个潜在的“火药桶”。三年多前,也就是2022年2月,我区一处自建房就曾发生过一起因电动自行车起火导致的火灾,造成5人不幸遇难教训极其惨痛,至今想来仍然令人心悸。全国的数据也显示,居民自建房火灾占到了居住场所火灾总数的六成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重灾区”。这些自建房的安全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历史欠账,体量大、情况复杂、整治难度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决心和更强的韧性去持续攻坚。
    另一方面,发展带来的风险增量不断涌现。电动自行车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目前我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0万辆,并且还在持续增长。它在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挑战。从生产销售环节的非法改装,到使用环节的违规停放、入户充电,再到报废环节的电池处理,每一个链条都潜藏着风险。特别是部分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将电动车停放在楼道、门厅等疏散通道内,或者私拉电线“飞线”充电,这些行为一旦引发火灾,极易造成严重后果。正如会议通报的情况,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这些不文明、不安全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成为城市治理中的一大顽疾。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两类风险正在呈现出加速融合、相互放大的趋势。许多自建房被隔断成若干个小单元用于出租,租户高密度聚集,而这些租户又往往是电动自行车的主要使用群体。有限的空间、混乱的管理、薄弱的消防设施,再加上电动自行车充电这一高风险因素,使得“自建房+电动自行车”的组合,成为当前城市安全风险防范中最薄弱、最危险的一环。这种“小隐患”引发“大事故”的风险,正在我们身边集聚。我们绝不能对此掉以轻心,必须保持高度警醒,以极限思维来审视和应对这些挑战。
    二、坚持系统观念与极限思维,构建城市安全治理的新格局
    面对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敲碎打式治理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树立系统观念,坚持源头、过程、末端一体化治理,打好“组合拳”。同时,要牢固树立极限思维,把情况想得更复杂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全力构建起与我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安全治理新格局。
    第一,聚焦源头治理,下好风险防范“先手棋”。
    任何风险,如果能在源头被阻断,治理的成本和难度就会大大降低。抓安全,必须抓源头。
    对于自建房安全,源头就在于“建”和“管”的环节。要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住建、规自、城管等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自建房,必须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审批和监管流程,确保其从设计、施工到验收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安全标准。特别是对涉及主体结构改变的工程,绝不能有丝毫含糊。要加大对违法建设的巡查和打击力度,做到“露头就打”,坚决遏制新的安全隐患产生。同时,要压实房屋所有权人的主体责任,通过签订责任书、加强法制宣传等方式,让每一位房主都清楚认识到自己是房屋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房屋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维护。
    对于电动自行车安全,源头在于生产、销售和登记环节。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要协同发力,开展常态化的联合执法检查,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非法改装拼装的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的窝点,要坚决予以取缔,依法从严查处。要探索建立更为严格的销售登记制度,尝试推行“一车一池一码”的管理模式,实现对车辆和电池来源的全程可追溯。只有把住了源头这个关口,才能有效减少流入社会的高风险车辆,为后续管理减负。
    第二,深化过程管控,织密动态监管“安全网”。
    风险是动态变化的,监管也必须是动态的、全过程的。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推动监管模式从“人海战术”向“智慧监管”转变,织密一张覆盖全域、实时响应的安全网。
    在自建房管理方面,要巩固和深化专项整治的成果。区自建房安全隐患整治专班要继续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要以三层及以上的经营性自建房为重中之重,持续开展常态化巡查检查。要全面建立“一房一档”数字化管理台账,将房屋结构、使用性质、安全鉴定、隐患排查、责任人等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对于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坚持“零容忍”态度,严格落实分类处置措施。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不具备安全使用条件的,要坚决采取封控、停用等强制措施,执法部门要及时跟进,决不能让隐患房“带病”运行。
    在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要持续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截至去年底,我区的充电接口数量已经超过16万个,车桩比得到显著优化但必须认识到,在一些老旧小区、城中村等区域,充电设施仍然存在缺口。相关部门要继续将充电设施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实事来抓,科学规划布局,力争到明年底,基本实现居住区充电设施全覆盖。要因地制宜,在平原地区推广集中充电车棚,在山区等特殊区域推广安装更为灵活的独立智能充电桩。同时,要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要加快统筹落实好城乡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的三级报警机制,通过安装智能门禁、电梯阻车系统、烟感报警器等技防设备,实现对违规行为的自动识别、实时报警和有效劝阻,全力守好防止“上楼”这道关。
    第三,贯通末端响应,筑牢应急处置“防火墙”。
    万无一失的理想状态难以达到,我们必须做好万一出事的应急准备。末端应急处置能力,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要强化基层应急能力建设。镇街、村社是应急响应的第一梯队。要指导和支持各村、社区建立健全微型消防站,配齐必要的消防器材,并组织开展常态化的应急演练。要让基层的网格员、物业人员、志愿者都成为安全“吹哨人”和初级响应者,能够在火情等险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正确组织疏散、扑救初期火灾,为专业救援力量赢得宝贵时间。
    要畅通生命通道。自建房集中的区域,往往道路狭窄、通道堵塞,这是救援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必须下大力气整治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的违法行为。这项工作要反复抓、抓反复,确保生命通道在任何时候都绝对畅通。
    要深化警示宣传教育。安全意识的提升,是最根本的保障。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特别是要深入社区、深入院落,面对面地开展宣传。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把近年来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特别是前面提到的我区那起亡人火灾事故,制作成警示教育片、宣传海报,让群众直观地感受到风险就在身边,切实体会到违规操作的严重后果。要让“充电不上楼、人走不断电”等安全常识,像“开车要系安全带”一样,成为每一个居民的行为自觉。
    三、强化责任担当与作风建设,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见效
好的部署要靠好的作风来落实。城市安全治理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干部队伍能力和作风的直接检验。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拿出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抓铁有痕的劲头,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落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wenyou.com/251529.html